中共江南特委在石台血与火的战斗岁月(中)

文摘   2024-11-21 15:49   安徽  

讲好红色故事  赓续红色血脉

石台县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进步思想传入,在石台曾一度掀起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浪潮。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烽火以燎原之势席卷石台大地,涌现出无数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这些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石台光荣的革命历史。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石台县融媒体中心开辟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石台红色故事选萃】专栏,陆续发布以石台为中心包括周边地区发生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迹,以此激励人们铭记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



中共江南特委在石台

血与火的战斗岁月(中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发行的《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中,登载了开国将军倪南山的回忆录《难忘的岁月》。文中用了一定的篇幅,以亲身经历,记录了1935年7月至1936年1月底,中共江南特委、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和江南红军独立团,在石台县小河镇九步村马屋施村民组驻地,长达半年之久的血与火的战斗岁月。

中共江南特委在马屋施领导和指挥军民通过武装斗争所建立的广大红色根据地,是连接大别山鄂豫皖和闽浙赣两个红色根据地的重要纽带,倪南山将军在回忆文章中高度概括这里:“成为坚持皖浙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正因为马屋施在中国革命处于最艰难困苦的关键时刻,为党组织和红军队伍保留下了可贵的红色火种,所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才将马屋施这块红色土地上发生的血与火的战斗岁月,收录《红军长征纪实丛书》中。


3

中共江南特委的建立和发展

     1934年12月,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在黄山东麓的谭家桥战斗失利后,为保存有生力量,决定将余下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向赣东北苏区转移,在怀玉山遇挫后剩下的人员由粟裕将军带领向浙闽边区进发。另一部分继续留在江南皖赣边的贵秋东边区活动,正如粟裕将军在《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这篇回忆文章中所述:“这里所处的地位也很重要,向东北可以威胁芜湖、南京,向东可以威胁杭州”。中共皖赣特委和皖赣红军独立师原领导人周成龙(化名邱战一,江西弋阳人)、王丰庆(江西弋阳人)、匡龙海(贵州人)会同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留下来的余文先(江西上饶人,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政治部政工团党支部书记)、江天辉(江西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侦察连连长)等率领的几支红军队伍,加之倪宝树、李伯钧带领的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余部,与活动在当地的黄天贵(江西人)、欧阳斌(今东至县人)、江从新(怀宁县人)、倪南山(原潜山县人,后随父母迁入今东至县)会合,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的组织,扩大红军队伍。

     1935年4月,经党组织决定,匡龙海、江天辉率一部分红军部队到江西的都昌、湖口、鄱阳、彭泽等县开辟新的苏区,以便与贵秋东边区根据地南北呼应。

     1935年6月上旬,在闽浙赣省委常委、保卫局长滕国荣(江西横峰人)的帮助下,在秋浦县(今属东至县)洋湖镇高山顶上的石门口洪家成立了中共江南特委。为什么称为江南特委,是因为原打算江南特委所辖不但包括安徽省的贵秋东祁四个位于长江以南的县,还包括江西省都湖鄱彭四个也位于长江以南的县,当时因战争阻隔匡龙海无法及时赶回贵秋东边区参加会议,这里对近期都湖鄱彭四县的革命形势发展情况一时又无法了解清楚,所以江南特委只能在贵秋东祁四个县的基础上先成立了。特委委员由周成龙、王丰庆、余文先、黄天贵、何少奇(江西上饶人)五人组成。后又增加了欧阳斌、倪南山、江从新、江小妹(今东至县人)四人为特委委员。周成龙原为闽浙赣省委委员、工农检查部部长、团省委宣传部长,大家一致推选他为特委书记。军事部长王丰庆,组织部长兼白区(当时安庆白区还有我们的一个秘密特支)工作部长余文先,宣传部长黄天贵,少共江南特委书记何少奇,民政部长欧阳斌,保卫部长倪南山,财政部长江从新,妇女部长江小妹。

     江南特委为了抓好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对原有的党组织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取消了贵秋东中心县委和祁秋贵中心县委,新成立了贵秋、贵东、贵祁三个县委,分别由余文先、黄天贵、江寿康(后为黄国太)任县委书记。贵秋县委机关设在高山的谢家畈(今东至县境内),县委下设五个区委会,江天辉任高山区委书记。贵东县委机关设在青峰岭。马屋施属于贵东县第二区委所辖,二区区委书记杨在洲,组织部长兼文书梅江春,军事部长殷寿田,宣传部长杨树青,妇女部长曹南英,总务股长查得月,司务股长赵云庆,区委会下设若干乡委会及党支部等。贵祁县委机关设在祁门县的砚台石。

     在紧张的斗争中,江南特委十分注重加强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1935年7至8月间,江南特委分别在高山石门口洪家和马屋施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培训班,特委的几位负责同志轮流担任主讲,主要讲述党的纲领、党的建设、支部工作、群众工作、白区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以及《土地分配法》《婚姻法》等有关政策,并亲自谱写和教唱《革命歌》《劝郎当红军》《妇女自由歌》等充满战斗激情的歌曲。培训班共为贵秋东地区培训党员、干部200多人。10月间,少共江南特委书记何少奇又在马屋施举办了团干部训练班,时间近一个月,参加学习的青年干部有20多人。这期训练班开设有政治课、军事课等,何少奇请特委领导给学员讲党的十大纲领,讲形势,讲对敌作战的战略战术。


4

中共江南特委迁入马屋施


     1935年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共江南特委领导贵池、秋浦、东流、祁门几个县同时举行武装暴动,又称中秋暴动,取得了空前胜利,红色区域迅速扩大,革命力量迅速增加。中秋暴动前后,是当地革命根据地大发展的全盛时期。暴动的前期和后期,中共江南特委、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江南红军独立团等领导机关和一些下属部门,先后开始陆陆续续迁到地势较平坦的马屋施办公。机关工作人员和干部家属亦随之有所增加。最后有一期正在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刚开班不久,学员们也随之从高山经过北山再迁到马屋施续办的。

     中共江南特委机关迁入马屋施后,家家户户都住有红军。特委周成龙、余文先、王丰庆、欧阳斌等主要领导人都住在黄云龙家中。当时黄云龙家房子并不大,村里原居民施家的几幢砖瓦房都比黄云龙家房子大很多,并且施家还有两进的施氏宗祠。但特委周成龙书记主要考虑到黄云龙同志是当地的早期党员,又是红军人员,对革命工作热情很高,对特委工作支持很大,住在他家对开会办公等保密方面都有保障,而且黄云龙有文化,字又写得好,平时可以帮助特委抄写文件,开会时可以做记录员。黄云龙有6个孩子,加上老母亲家里共有9人,住房本身就很拥挤,为了方便特委领导人工作,他让出家中所有房间,全家老小都搬到小阁楼上打地铺。

     特委在马屋施主要从事的革命工作,一是组织策划附近几个县的农民武装暴动,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扩大革命根据地。二是培养县区乡干部、军事干部及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为江南各地输送和充实革命骨干力量。三是开展肃反运动。四是进行以防御性为主的军事斗争。

     特委机关迁到马屋施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地区党团干部扩大(区级)会议,主要是研究配备各级领导班子,健全群众组织,制订出击计划,扩大红色区域等事项。这次会上配备了各级领导班子(如县区级领导干部),讨论了各种群众组织,如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妇女会等组织工作,规定9~15岁为儿童团,16~24岁为少先队,25~35岁为赤卫队(当时战争年代与现在划分的年龄标准不一样)。随后不久又在马屋施召开了第二次全区性干部扩大会议,布置土地改革工作,决定以“土改分配委员会”为土改权力机构,并从各级党委、苏维埃政府和贫农团中抽调有经验的干部组成土改工作队。土地分配委员会掌握着土地的管理、丈量和分配的一切大权,执行土地没收政策及分配原则,宣布凡未经土地分配委员会审查的土地一律无效。为了使大多数农民都分到田地,特委指出,要在1934年土改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党的土地政策,纠正原来在分配土地方面等一些过左的错误做法。在土改中,如发现问题或违背规定的要认真对待,严肃处理。田地要划分等级,一般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最好的,分给红军家属和雇农;二类是比较好的,分给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和贫农;三类是一般的,分给中农和生活比较好的自由职业者;四类是坏田,分给地主反革命家属。在土地分配中,干部只可掌握政策,不可包办代替,一切让群众自己动手。在同等土地上采取自报公议,民主协商,或插牌抓阄的办法。土地经土改委员会发给土地证,立即生效。同时,各乡还留十到三十亩机动田,以便将来动用。油榨、水碓、磨粉等作坊一律由当地政府管理经营。

     农民分得了土地,得到了根本的利益,成了土地的主人。地主丧失了借以剥削农民的筹码,仇恨入骨。一场革命与反革命,“围剿”与反“围剿”的殊死斗争在激烈地进行着。复仇的敌人恨不得把红军一口吃掉,攻击的目标几乎全部集中到特委机关马屋施这块地方。

     在江南特委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克服重重困难,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歼灭了周围的地主武装。奇袭洋湖保安队、三战九都之敌、袭击栗阳街敌人、全歼殷家汇的敌自卫团、围攻牌楼竹塘围子,取得了金塔大捷等战役,消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


5

党领导的军事武装队伍

     中共江南特委成立后,统一了军事组织和指挥,将活动在皖赣边区的三支红军队伍即长江游击大队、皖赣游击大队(由江天辉率领的原北上抗日先遣队侦察连和其他北上抗日先遣队余部组成)和皖赣红军独立师部分人员共570多人,整编为江南红军独立团。团长杨艳溪(江西人),政委王丰庆,参谋长杨春标(又名杨金玉,江西弋阳人)。这样,红军正规部队力量就大大地增强了。

     住在马屋施的江南红军独立团机关,门前上方悬挂着一副横匾“赤化江南”,两边对联是“拥护苏维埃政府,巩固苏区根据地”。江南红军独立团其他大部分人员,住在马屋施周边的各村庄,每人配备有枪支,并有轻机枪4挺。

      在中共江南特委的统一领导下,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极为旺盛,他们在特委“拿起武器,武装保卫根据地”的号召下,许多青壮年踊跃地参加了江南红军独立团。贵秋、贵东、贵祁三县都成立了游击大队,各区、乡、村都有游击队、赤卫队、梭标队、农民团等不同名称的武装组织,连妇女、老人、小孩都参加到保卫根据地的队列中。根据地内真是全民皆兵、众志成城。为了发展地方武装,有效地与反动武装作斗争,特委又从独立团中抽调50余人,作为军事骨干分配到贵秋、贵东、贵祁三县游击大队中,归各县委领导,统称江南红军第一、第二、第三游击大队。贵秋县游击大队队长是毕禄旺(江西人),贵东县游击大队队长是陈队长(江西贵溪人)。另外,特区还成立了保卫队。这样各县都有了自己的武装队伍,既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发展,又能使红军独立团放开手脚,担负起机动作战的任务。这三个游击大队发展很快,到1935年底,第一、第二大队有90多人,第三大队有50多人,在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南红军独立团的指战员们英勇杀敌,南北转战,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凝成了红色根据地。红军“靠党、靠山、靠群众”,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把毛泽东同志在反“围剿斗争中运用的战略战术,充分灵活地运用到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


作者:黄家齐

来源:石台先锋

编辑:丁希慧

审核:江雪飞

监制凡兵


公益广告展播


石台融媒
石台融媒带您走进石台、关注石台、了解石台,努力成为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导向正确、群众喜爱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20005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