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村:古韵今风交织 文化传承绽芳华

旅行   2025-01-08 18:06   山西  





西郊村:古韵今风交织 文化传承绽芳华


苍岩行祠


     临近元旦,来到石门口乡西郊村。


     走入村中,入目是一座座崭新的居民楼。沿着石板路向里走,连排的古宅才显露出来。古驿街两旁,旧时的民居与商铺鳞次栉比,屋檐和台阶显得有些斑驳,木质门窗古朴厚重。西郊村党支部书记白建涛介绍道:“我们村以前是典型的经贸型村落,路两边的房子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那时候大家都在这里做生意,前排的房子都是商铺,后面才是住的地方。”


     清末民初,凭借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与信息优势,西郊村的商业文化独树一帜。西郊村人突破“以农为业”的传统观念束缚和“学而优则仕”的封建定式,踏上了商业征途。众多西郊人远赴河北、山东等地,开染坊、做贸易,在京津冀鲁等地深深扎根,诚信经营、精于技艺、兼营别业,形成了独特的“庄稼搅买卖”链式格局。在当时,西郊村涌现出一批誉满一方的商界骄子和名重当地的社会名流,一支强大的晋商队伍由此崛起。至民国初期,村内车水马龙,炭店、粮店、旅店、银匠炉等各类商铺琳琅满目,西郊村在当时成为了平定县城东至关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盐店大院就是西郊村晋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坐落于村中东西向驿路大街中部,建于清朝时代。其建筑布局精巧独特,门前古槐葱郁,前院、穿心院、西院、东院及后院相互连接,四座院落均以青石为基,青砖铺地,平面呈倒Z字形,72道门槛更是增添了其神秘色彩,承载着郝氏宗族光祖公的故事,成为西郊村历史文化的鲜活印记。


     西郊村的文化底蕴深厚而多元,其庙宇文化也为西郊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历史的演进中,这里兴建了众多祠庙,苍岩行祠、龙王庙、大王庙、先师庙、淮阴侯庙等建筑或遗址留存至今。苍岩行祠、龙王庙、大王庙三座祠庙坐落于村东南,与卧牛山相依,与新舞台相邻,房墙相连,便门夹道相通,构成了庞大而规整的建筑群。其独特的横向排列与纵向布局,顺应地势,形成九宫格结构。苍岩行祠是西郊村庙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村中的古戏台相对而立。走上台阶,先是一座石塑牌楼,上面写着“苍岩行祠”四个大字。大门通体漆红色,左右两道门分别写着“梵行”、“兴乐”四个字。门上各有一处亭子,左侧挂钟,意为晨钟;右侧放鼓,意为暮鼓。进门后,左殿为观音殿,右侧在山门前竖塑石牌坊一座,为创建苍岩行祠纪念牌坊。庞大的建筑群体,为西郊村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苍岩行祠在2013年11月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西郊村内晋商大院的家族和合文化也极具代表性。古村内迄今现存的历史建筑进入路径较为曲折,为防贼而修的院墙颇为高耸,因人口繁茂、居民众多等原因,房屋大多修得非常紧凑,屋顶往往连在一起。赵家大院、大南院、白家大院等晋商大院占地较大,呈现多进多路的院落格局。院落保存也相对完整,院落构成多以入口外照壁、门屋、屋内影壁、垂花门、一进院、二进院、祖屋等为轴线依次展开,在晋东地区的传统建筑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赵家大院位于南后街17号,院落空间复杂,正房窑洞与檐廊、厢房木构建筑相得益彰,古韵悠长。村民郝维良已经74岁了,对于这些大院的历史都能侃侃而谈:“这赵家大院代表着赵氏家族的奋斗历程,在嘉庆年间,赵永祥带着他的儿子赵鹏去了新疆经商,几十年来艰辛创业,同治年间就建起这座大院。你看,这四座院子是层层递进的,地平面递次抬高,寓意着‘前低后高,子孙英豪’。”


    西郊村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熠熠生辉。武迓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北宋军营练武,其舞蹈动作和阵法演变至今。西郊村的武迓鼓可追溯至清代中叶,每逢农历三月二十八西郊村传统古庙会,那振奋人心的鼓点和眼花缭乱的阵法便会闪亮登场,为庙会增添浓郁的节日氛围。有“中华民国26年苍岩庙制”武迓鼓旌旗为证,历经几代传承,原汁原味的表演阵法和传统舞蹈场面得以完整保留,成为西郊村独特的文化符号。“三八席”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康熙年间,经过岁月的沉淀、传承与加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宴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在舌尖上延续着西郊村的文化传承脉络。

来源:平定县融媒体中心总编室 (张心怡  陈光新)

本文由【阳泉文旅】编辑整理。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阳泉市文化和旅游局
为您提供及时准确的文化和旅游资讯,了解山城的吃、住、行,山城阳泉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