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天伟
书多是福
当下生活比蜜甜,买书是很方便、很容易的事。日积月累,家中五个书柜堆得满满当当,挤得水泄不通,时生“书多是福”之喜,也有“书多为患”之愁,常常感叹:“书多不能读也。”
人到中年,喜欢回忆,忆苦思甜。时光回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村子读小学,读书看报是一件很稀罕的事。一家七口人吃饭,只有父母干活苦工分挣钱,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只能解决温饱,哪有闲钱买书?爱读书的父亲省吃俭用订着《参考消息》《中医》等报刊,实属罕见,我也常向老师借报纸给他。劳动间隙、夜幕中灰黄的白炽灯下,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就是一本小人书也看得津津有味。潜移默化,我读书一天比一天用功,也喜欢上了课外阅读。小学五年级时便把家中唯一的藏书——繁体字《四顾长征》读熟了,且立下志向:“将来当工人。”闭塞、落后的乡村,哪有书呀?父亲订阅的报刊,作为小孩子的我不喜欢读,读不懂。小学、初中八年时间,我读过的课外书寥寥无几,依稀记得读过《周副主席在长征途中》、两本作文选和一些小图书,如《鸡毛信》《半夜鸡叫》《两把菜刀闹革命》等。为了看小图书,常向家庭条件稍好的姓黄、姓何、姓崔的几个小伙伴借。有时为了借看一天,不得不讨好地为主人做事,如挖菜地、挑水、劈柴、代值日等,有时借不到会悄悄哭鼻子,怀疑友谊的小船翻了……
读初三时学到课文《黄生借书说》,心领神会,感同身受,文中好像有自己的影子:“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从注释上得知,穷孩子出生的袁枚后来当了官,成了博学之士。书中有榜样,脚下有力量,于是嗜书如命,学习更加刻苦,初中毕业顺利考上了昆明师范学校。
1983年9月进入昆明师范学校,如同陈奂生进城,一切都新鲜,一切都让人兴奋。特别是偌大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让我如鱼得水,欢快至极!两三天不去借书、阅览心就痒痒,好像什么东西丢失一样难受。《语文报》《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辽宁青年》《读者文摘》等报刊是我的至爱。跟管理员成了熟人,方便借书不说,有时还代为管理,有种自豪感。当然也借“工作之便”偷过书,心中默念孔乙己的话“窃书不能算偷”,心想反正别人也不知道,——现在想来既好笑又后悔。带上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美文成了习惯。试着写读后感、评论,在图书馆壁报上发表了三篇。当时,“第二课堂”开展得如火如荼,由于语文老师杨赋基先生的赏识,我当上了学校《新苗》文学社的社长和主编,一干两年多。由于“头衔”的压力,我课外阅读更加勤奋,写作水平进步较大,常被邀请去低年级作学习交流,讲读书心得、作文经验,畅谈人生理想。
师范四年,作为农家子弟的我没有多余的零用钱,吃穿用度不如人,但坚持一月买一本书,每年都订两份报刊。课余、假期在书海中畅游,尤喜文学、教学书籍。《西游记》《三国演义》《青春万岁》《人生》《爱的复活》《海上劳工》《简.爱》等古今中外名著读了不下五十本。《文章修养》《漫画汉字》等学术专著读了不下十五本。其他门类的书,如革命回忆录、科学探秘之类读了不下二十本。作了四大本读书笔记,各种资料琳琅满目、珍贵实用,宣传委员出黑板报常借去用。在书海中畅游,“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读书激趣,日久生情,手也跟着动起来,做起了作家梦。
毕业当语文教师,教学、文学两手抓,三十年如一日。近二十年由于工资的不断上升,买书成了不假思索、轻而易举之事,当当网、孔夫子旧书网、拼多多等平台,手指轻轻一点,不出一周书便如约而至,如同携佳人归般幸福。
师范毕业当上教师有工资,我不喜欢借书了,其缘由一则买得起,不需要;再则是《黄生借书说》中的心理:“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特别是这十几年网络发达,网读成时尚,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清代文学家袁枚感叹的家贫“书非借不能读也”似成过去时。
然后,话又说回来,扪心自问,我的书是多了,说“汗牛充栋”不为过,但袁枚文中批评的“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素蝉灰丝时蒙卷轴”是存在的。新书变旧书,有的一放数年没翻开。时不时会翻开当年的三本读书笔记,既感幸福,又觉汗颜。幸福的是当年家贫借书,竟然读了那么多书啊;汗颜的是今天生活好了,不用借书,书却读得少了……常感叹没时间读书,其实时间如海绵里的水可以挤呀!若把上网、逛街、看电视、玩手机、闲聊等事儿压缩一些,读书的时间是宽裕的啊!特别是寒、暑假,少睡一些懒觉,少玩一些电脑游戏,一年多读十本书,五年不就是五十本了吗?
书多不能读,烦恼之极,今后买书时当精挑细选,更当惜时如金,勤奋阅读。心动不如行动,既然后悔“书多不能读也”,那就加油吧!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书多是福啊,从借书到买书,从买书少到藏书多,折射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富强。书多不愁,今后当废寝忘食读之,分送学生、朋友共享之。
- END -
来源:富民县文联
编辑:赵珺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