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个概念的内涵很丰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普及和传播知识,我参考了相关的信息,把我个人的粗浅理解奉献给朋友们。内卷 involution,与之对应的是 evolution,即演化。直观地说,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或绕圈圈”。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都可称为内卷。生活中许许多多低水平重复的工作,貌似精益求精,大家都按部就班,埋头苦干,乐此不疲,但只在有限的内部范围施展,不向外扩张,工作方向是向内收敛的,而不是向外发散的,这就叫内卷。比如大会堂桌面上摆的几千只茶杯,横看竖看侧看皆成行,蔚为壮观!那是很多工作人员花很长时间,用绳子逐一定位折腾出来的。相对于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而言,这种严格和精准的摆设起不了什么作用,这就叫内卷。例如,有些单位为了落实上级领导决定的项目,又要冠冕堂皇使整个决策过程看起来科学化,以应付审计和巡查。为此,大费周折,搞了一套又一套的可研报告,邀请了一批又一批的专家学者提意见和建议,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评审论证会,穷折腾一番,其实项目早就由领导拍板决定了。这些庞大繁忙的工作,费钱费时又费力,把简单问题搞得很复杂,目的只是补程序,把所谓决策科学化的圆圈画完,这就是一种内卷。每逢重大节日或敏感时期的前几天,下级机构必须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大规模的安全生产(或维稳之类)大检查。大家都明白,大部分领导可能连安全生产的资质证书也没有,这些检查未必有什么实际效果,但还得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完成这个固定动作,以期万一出了事可以免责,这也是一种内卷。因为这些评比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不能借助这些评比大赛来推动其预期的工作,无法实现其初衷,做秀成分多于实质效果。例如,某某创业之星大赛,又或某省几个部门联合搞的科技创新先锋大赛等等,事实上,个人不会因大赛才去创业,科技企业也不会因为大赛才搞科技创新。大赛的初衷是推动个人创业和科技创新,但实际作用却微乎其微,这种大赛当然是内卷。微雕和微刻只是形式上的艺术,其创作内容只会少于正常尺寸的艺术品,尤其在着色方面,微雕微刻受到致命的限制,微雕微刻的艺术内涵不可能超越正常的艺术创作。这种刻意的微细化就是一种内卷。这是一种自我较劲,一种乐在其中的自讨苦吃。花费了大量时间、耗尽了意志力,不但没有创作出新内容,还得拿个放大镜看,累死人。例如,僵化的考试制度,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学习和成长的空间。学生为了考取高分数,而被迫在教学大纲范围内下苦功夫,限制的学生自由的灵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为了比出高下,出题人只好把考试题目出得离奇古怪。比如某某起义谁开了第一枪,谁开了第二枪,谁开了第三枪等等无聊之极的考题,这就是内卷。中国人对很多历史名著的研究让人咋舌,就这么几本书,一两百年来无数学者没完没了地去挖掘,你还能整出什么新东西来呢?研究人员前赴后继,内容却不断重复炒作,论文抄来抄去,不断用曲解原著和牵强附会的佐证来标新立异,实际上都是那锅里的一堆烂肉,这是典型的内卷。内卷的成因很多,我们不必深究,也不必穷举,否则自身也可能掉入内卷之中。按照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在制度的压力下,人如同囚在困境中,为了自身的利益,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配合”的方案,极少人会选择与体制对抗。因此,人们便乐此不疲地与小范围内的相关的人员,进行零和甚至负和的博弈,客家谚语把这种现象叫做“裤裆里面打拳”。大家争来争去,累死累活,不管你再努力,付出再多,利益总量不会增加,还是这么一点点。从文化基因上看,两千多年的帝王文化和太监文化驯化出无数的“顺民”。帝王文化的核心是愚民,以利于其统治,而太监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拍马屁,讨好主子,以期获得主子的恩赐。所以,有的人从小就要求听话,要求坐言起行都规规矩矩,习惯于在狭隘的人际关系里寻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文化基因里决定了中国人习惯于内部竞争,而缺乏向外开拓创新的勇气。从文化的另一个角度看,传统文化到了某个阶段而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后,就容易走偏,走进死胡同,既然无法适应外来文化挑战的新形势,只好在内部不断深挖,寻找寄托。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诸多规矩、讲究、禁忌就是内卷。封建迷信更是将内卷发挥到极点了。人性是闲不住的,若是没有新的思想产生、没有新鲜事物可以期待,就必然会琢磨出一些东西来折腾。如各种风俗习惯,又如微雕、微刻和书法等等,以增加一点生活的花样。这也是内卷的成因之一。它慢慢消耗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了个人的锐气。陷入内卷之后,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虚度。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博士、教授和研究员,但是,我们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却与之很不相称,这或多或少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设计有关。无数的人才,被困在内卷化的制度性环境里无法自拔,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令人痛心。内卷告诉我们,表面的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种黑暗中无知的消耗,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层次上的不断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才能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才能回归到向上勃发的新常态上来。明白了内卷的含义,大家便可以有意识地避免陷入内卷,减少内卷造成的浪费和伤害。无论你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做事之前都要判断一下,尽可能避免内卷。社会应该鼓励和推动开放自由的竞争环境,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放在鼓励发明创造,建立最小约束的自由机制上来。——END——
如果说禅宗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那《坛经》就是禅宗思想的集大成者。
之所以这么说,不仅因为《坛经》作为佛教本土化的标志,与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框架;也得益于《坛经》经过世俗化的传播,早已渗透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遴选出九部国人必读经典,其中便包括了《坛经》。他甚至将此书与《论语》、《老子》相提并论,认为它们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可等量齐观。
《坛经》是唯一一部非佛所说却被称为“经”的著作,以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全书详细记述了他的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自序、般若、决疑、定慧等十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圆融无碍、通俗浅白、活泼自在,既有形而上的神圣性,又有形而下的可操作性。
与其他佛教宗派不同,禅宗摒弃了繁琐的仪式和清规戒律,更强调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证悟和修炼,用《坛经》的话讲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在惠能大师看来,修行不在乎外在的形式,而重在于内心的觉悟。布施、出家、念经、坐禅都是为明心见性,本身不是目的。
我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人在世间行走,都想回归自在与安宁。但从哪里修,往何处行,却总是很难一下子说清。
带着疑问,我们邀请国内宗教哲学权威、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同大家一起来到有着1700年历史的晋朝古刹——阿育王古寺,以学禅+实修的双重方式,开启一场寺庙问道之旅,洞悉人生的种种谜题。
王雷泉将与大家全程交流+互动,并做一场围绕《六祖坛经》的禅宗智慧与人生境界的专题讲座。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曾任复旦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宗教学系主任。主要著作包括《摩诃止观释译》《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宗教卷》《禅与西方思想》《中国佛教的复兴》等,另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译文二十余篇。专题讲座:《禅的智慧与人生境界——以六祖坛经为中心》讲座大纲: 禅宗思想源流及《坛经》
明心见性:提升人生境界
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边行履
禅的智慧对我们的启发双寺同游,参拜禅宗法脉圣地权威引领,全程陪同学修结合,寺院住持行禅指导照见自我,静坐净心美味素斋,味蕾盛宴
寺庙主持门一法师开示,禅修指导。
师生互动,讨论心得体会。
互动分享,举办结营仪式。
11月29日—12月1日(三天两晚)
浙江省宁波市阿育王古寺
【交通】含当地交通、司机费用和服务费
【住宿】含2晚住宿
【餐饮】含寺中日常餐食
【专家】全程1位知名教授随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