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10年面试2000人,我发现发展好的人,全都有同一个特质

文化   2024-11-26 21:30   上海  
一直有朋友催促我们尽快出一条埃及游学线路,我们也心驰神往。在和梁永安教授韩伟华教授沟通了几轮之后,终于,洞穴推出了埃及人文游学线路,主题是“沙鸣:古埃及的辉煌与磨难”,寓意着埋藏在黄沙之下的古埃及文明的嘶嘶悲鸣,诉说着古埃及的过去与今天的故事。
我们将从开罗开始,沿着尼罗河,带大家探索古埃及的心脏——卢克索与阿斯旺,最后抵达亚历山大里亚,感受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罗马文化在这座地中海城市完美融合。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深入了解古埃及文化,两位教授会安排两次行前讲座两次行中讲座,介绍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文学家笔下的埃及文明。做足功课,才能更深入地感受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我们还聘请当地埃及学者做深入导览,整个行程兼顾了经典游览与人文体验,全程五星酒店,安排特色高档餐饮,感兴趣的扫描海报二维码咨询。

 为何毕业多年后 

 原本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都拉开了差距?
大家好!各位都非常年轻,我今天来的时候挺有压力。因为我毕业快11年了,看到你们,真是觉得“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去年参加了武汉的校招,感觉新一代年轻人的素质确实都非常好。我昨天就在想,今天应该跟大家分享什么。想了想,先把题目拟出来,把乔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改成“Stay hungry, Stay young”。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和体会。另外,我作为面试官,过去10年里,可能面试过小2000个年轻人。有的和我在一家公司,有的去了别家公司,他们发展差别其实非常大。从算法层面上讲,我们把这叫做“正例”和“负例”。我想分享一下:为什么“正例”和“负例”发展差别这么大?
什么是“Stay hungry, Stay young”?“Stay hungry”,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奇心、求知若渴、上进心。但为什么要说“Stay young”?
我觉得年轻人有很多优点:做事不设条条框框,没有太多自我要维护,经常能打破常规,非常努力、不妥协、不圆滑世故。
10年过去了,有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这些很好的特质。我觉得这就算“Stay young”。
“Stay young”的人基本没有到天花板,一直保持着自我的成长。相反,很多人毕业后提高了技能,但到一个天花板后,就不再成长了。

 我先分享我的个人经历 

 我是如何在毕业第2年就成了 

 管理四五十人团队的主管?
2005年,我从南开大学毕业,加入了一家公司叫酷讯。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员工之一,一开始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但在工作第 2 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个人的团队,负责所有后端技术,同时也负责很多产品相关的工作。
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是不是你在那个公司表现特别突出?
其实不是。当时公司招聘标准也很高。跟我同期入职的,我记得就有两个清华计算机系的博士。
那我是不是技术最好?是不是最有经验?我发现都不是。后来我想了想,当时自己有哪些特质。
1、我工作时,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长。
还有一个特点,工作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以后也编程到挺晚。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2、我做事从不设边界。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但我想说:你的责任心,你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会驱动你做更多事情,让你得到很大的锻炼。
我当时是工程师,但参与产品的经历,对我后来转型做产品有很大帮助。我参与商业的部分,对我现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记得在07年底,我跟公司的销售总监一起去见客户。这段经历让我知道:怎样的销售才是好的销售。当我组建头条招人时,这些可供参考的案例,让我在这个领域不会一无所知。
以上就是我刚毕业时的特点。

 10年观察 

 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5大特质!
后来,我陆续加入到各种创业团队。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很多毕业生共处过,现在还和他们很多人保持联系。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况。总结一下,这些优秀年轻人有哪些特质呢?
第一,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今天不太谦虚,我把自己当做正例,然后再说一个负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他在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所以他非常依赖别人。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比方说头条最开始时,我跟大家讲: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当然,现在不止1亿了,我们现在的日启动次数已经差不多5亿。)很多人觉得,你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去尝试。其实我加入酷讯时也是这样。那家公司当时想做下一代搜索引擎(最后也没有做成,只做了旅游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我自己觉得很兴奋。我确实没有把握,也不知道怎么做,但当时就去学,就去看所有这些相关东西。我觉得最后也许不一定做成,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但这个过程也会很有帮助——只要你对事情的不确定性保持乐观,你会更愿意去尝试。
第三,不甘于平庸。我们在座各位,在同学中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我想说,其实走向社会后,应该再设定更高的标准。我见到很多大学期间的同学、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技术、成绩都比我好。但10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觉得他应该能做得很好,但他却没有做到。
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我回顾了一下,发现有同事加入银行IT部门:有的是毕业后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加入。为什么我把这个跟“不甘于平庸”挂在一起呢?因为他们很多人加入,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后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话,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是否有北京户口,是否能买上一套经济适用房?
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儿: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那么工作就会受到很大影响。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不愿意冒风险。
比如我见到以前的朋友,他业余做一些兼职,获取一些收入。那些兼职其实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且对本职工作有影响,既影响他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他的精神状态。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哎,快点出钱付个首付。我觉得他看起来是赚了,其实是亏的。
不甘于平庸很重要。我说不平庸,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第四,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我在这里举个反例: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年轻人,素质、技术都蛮不错,也都挺有特点。我当时是他们的主管,发现他们在工作中deliver的情况始终不好。他们觉得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其实不是:他们确实可以算作在当时招的同事里面TOP 20%,但误以为自己是TOP 1%。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他就不愿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聪明、动手能力也强,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我觉得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这2000个样本当中,我见到很多我原来觉得很好的,其实没有我想象中的发展好,我原来觉得不好的,其实超出我的预期。这里我也举个例子:
当时我们有个做产品的同事,也是应届生招进来,当时大家都觉得他不算特别聪明,就让他做一些比较辅助的工作,统计一下数据啊做一下用户反弹啊之类。但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十亿美金公司的副总裁。
后来我想想,他的特点就是肯去做,负责任,从来不推诿,只要他有机会承担的事情,他总尽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他去了那家公司后,从一个用户量不到10万的边缘频道负责起来,把这个频道越做越好。由于这是一个边缘频道,没有配备完整的团队,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很多职责,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第五,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盖了这一点。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06、07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可能名气大、薪酬高一点。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谢谢!
——END——
美学家蒋勋说过一段话,哲思君深感赞同:
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
太多人一有空,就带着孩子,去逛美术馆、博物馆或是画廊。
但时常感觉只能走马观花,看完了也相当于没看,不免心生遗憾
所以,今天哲思君要给大家介绍自己最心爱的一本艺术大书——
《加德纳艺术简史》

一书看遍全球博物馆镇馆之宝
有史以来最低价
首次刷边工艺,仅需148元
仅限100套,别犹豫赶紧抢▼
它被誉为“艺术史的入门圣经”
自1926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畅销90余年,是当时、以及现在世界上读者都很多的艺术史入门读物
被哈佛、耶鲁、斯坦福等900多所世界名校指定为艺术史的教科书!
也是世界上唯一一部在同一年获得TAA(教科书与高等院校作者协会)教材奖、麦加菲图书奖的权威艺术史!
引进中文版后,所有版本评分都在9.0以上!
小红书、微博,朋友圈,看过的读者都是一片倒的赞誉,
有人感叹:这本书读两页,就感觉这一生都赚到了!
因为内容的专业、通俗,
作家安妮宝贝,在为女儿挑选艺术启蒙书时,也第一时间选了《加德纳艺术简史》
而她14岁的女儿,看得好认真,笔记也是做得满满当当。
我自己拿到手看,也觉得名不虚传,
脉络清晰,通俗易懂,简直太适合我这样的艺术门外汉了!

一本书,就能让你把“世界上著名博物馆”
连同它的“金牌导游”,还有超值“艺术百科大词典”一起抱回家。
书里收录的748幅艺术杰作,都是“世界大师级的艺术档案”。
从石器时代,到后现代艺术,
所有你出国旅游和在课本上听到的、看到的著名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等,都一一讲解。
印象派领导者莫奈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还有凡·高、高更、马萨乔、马奈、雷诺阿、大卫、乔尔乔内……
每一位都是艺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凡·高的《罗纳河上的星夜》《麦田里的乌鸦》《自画像》,
凡·高,《罗纳河上的星夜》,巴黎,奥赛博物馆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最美微笑《蒙娜丽莎》......
达·芬奇《蒙娜丽莎》,藏于巴黎卢浮宫
足不出户,就走进了数百家世界顶级美术馆,全都是镇馆之宝,美不胜收。
而所谓的“金牌导游”呢,就是在书名中拥有“C位”的:著名学者海伦•加德纳。

海伦·加德纳
海伦•加德纳,是整个西方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她之前,所有有关艺术的书籍,全部以西方艺术为准。
当她在1926年出版了《加德纳艺术史》,轰动整个艺术圈,成为当时全世界第一本以“以全球视野,游览世界艺术”的读物。
更难得的是,它并没有在加德纳去世后,停止更新。
而是每四到五年,就由当今大师级的艺术学者参与更新、审读,推出新的版本

此次哲思君推荐的版本,正是由《加德纳艺术简史》唯一授权的中文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第16版。

第16版,在原来基础上删繁就简,采用了更适合小白的编排方式
更新了最新艺术作品和资料。
从此以后,你眼里的博物馆、美术馆,不再只是用于“拍照打卡”的面子工程,
你可以真正读懂大师们的鸣唱,学会欣赏真正的杰作
装帧和品相也进行了全面升级,
748张罕见艺术杰作,105g重铜版纸四色全彩印刷,高清还原画作品质。
这次我们直接跟出版社要到了独家授权,
《加德纳艺术简史》2024最新第16版,首次刷边工艺,限量100套
刷边图案,选取的是苏美尔文明“乌尔王军旗”,典雅大气。
大家也可以去购物软件搜索一下,以往版本,价格都在300多,
这次我们与出版社直接合作,价格帮大家打下来
《加德纳艺术简史》2024最新第16版
有史以来最低价
首次刷边工艺,仅需148元
仅限100套,别犹豫赶紧抢▼

哲思学意
走出洞穴,沐浴在真理的光芒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