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砻坊”,就是“穿越”到芜湖近代工业的历史中。
从第一台面粉加工设备的运转,揭开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新篇,到明远电厂、裕中纱厂的投入运营,工业成长的每一道“铧痕”都锲刻在“大砻坊”这片芜湖工业的中兴之地。
其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号称“两个半烟囱”的近代芜湖工业代表———明远电厂、裕中纱厂及益新面粉厂。
在芜湖,人们所称的“大砻坊”不仅仅只是一条街巷,而是一片区域,其东起袁泽桥,西至环城东路。按照最早关于大砻坊地名的记载推算,“大砻坊”至少已有340多年的历史。
它见证了芜湖米市的兴盛,以及芜湖早期工业的发展。在芜湖人的心中,它曾是一页灿烂辉煌的古城历史。今天的它,则成为芜湖工业发展的最好见证,继续书写着芜湖工业发展进取的崭新篇章。
在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录中,芜湖益新面粉厂位列其中。
益新面粉厂是芜湖最早开设的工厂,就位于大砻坊,至今已有134年历史。在当时,国内面粉厂只有天津贻来牟、芜湖益新、上海阜丰以及英商在上海经营的增裕四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砻坊也成为芜湖工业的基地,在大砻坊区域相继建有永康食品厂、长虹机械厂、芜湖火柴厂、弋江酒厂、铝制品厂等十多家工厂。这么多的工厂集中在这条仅有2公里长的老街上,在芜湖是绝无仅有的。这些在芜湖的工业发展史上,都是令人记忆犹新的辉煌。
青弋江水依然静静地流淌,如今这块区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集工业及软件设计、创业孵化,电子商务和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厂房街区。复活历史遗存,焕发创新创业生机,“老地方”氤氲出“新气息”。
整个产业园共有8幢大楼。1幢就是有125年历史的益新面粉厂老厂房,进行全面修缮;6幢老面粉厂厂房及仓库,之前已经是危房,目前按照历史面貌原址还建;同时新建了一幢大楼。整个园区的建设和改造,都力求保持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外立面依然是当年的青砖木窗,内部也依然是木地板,仿佛回到百年前的感觉。所有建筑全部用拆除的旧砖,建成后忠实于原建筑。园区用的灯也是欧式的庭院灯,同时园区还陈列了一批老工业设备作为园区景观。
新故相承,日生不滞,益新面粉厂以全新的活力迎来了它的再一次重生!
而作为老建筑注入全新生命力的文创园区代表,芜湖人在这里也可以找到满满的回忆。大型雕塑“砻”带着我们重温这一古老的器具,在园区沿线防洪墙的大砻坊历史文化长廊上,芜湖米市春秋和芜湖工业基地通过一幅幅生动的手绘,带着我们回到那个年代,令人感慨万千,也成为芜湖年代感网红打卡点。
中国造船业的闪耀,也有来自芜湖的一束光。
据《芜湖通史》记载,芜湖造船厂前身为1900年创办的福记恒机器厂,主要从事船舶修理,是近代芜湖机械工业产生的标志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芜湖市政府组建安徽省机械工业第一家国营企业———芜湖铁工厂,即后来的芜湖造船厂。芜湖造船厂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引领了芜湖造船业发展的方向,并进入全国十大造船厂的行列,创下过中国造船行业的多项第一。
船舶制造作为传统制造业,多年来生产方式、工作场景、经营思路少有创新,很多生产流程还依靠纯手工。有芜湖造船厂老员工回忆21世纪初时感慨道:“厂里当时什么样子,5年后还是什么样子”。
转眼来到2017年,在芜湖造船厂百年发展史上看似普通的这一年,悄然发生的一些变化,为几年后的“爆发”埋下伏笔。
2017年,全球航运市场处于低迷状态。皖江巨埠芜湖作为汽车之城,坐拥安徽首位产业首席企业。芜湖造船人秉承了自主品牌汽车多年来安身立命的法宝———创新,把汽车产业发展思维嫁接到船舶生产中,运用造车思维巧妙融入造船实践。
今年7月,由芜湖造船厂生产的14600吨多用途型重吊船在芜湖三山顺利下水。与此同时,1000公里之外的芜湖造船厂威海基地的全自动化生产线上,一艘7000车装载量的汽车运输船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
2023年船舶出口交易合同款,达前5年总量的3倍;今年截至目前,手持出口订单工期排到2028年……芜湖造船厂的爆发式发展,是安徽乃至中国船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借助汽车产业研发经验,通过和相关高校合作,芜湖造船厂开始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的自主研发。
因坚守而立,因创新而存,百年船厂,开启现代化蝶变。
从被誉为“芜湖近代工业的发祥地”的芜湖益新面粉厂,到改造成为青年创客的筑梦乐园“大砻坊”;从老芜湖人熟知的“芜湖造船厂,到驶向世界的“芜湖造”……芜湖的工业遗产迎来了自己的“又一高光时刻”,“秀”出了工业城市新气象。(安徽经济报记者 徐浩 张传兵)
主办单位: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运维支持:安徽经济报
江淮追“光”行|安徽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地区巡展⑧——铜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