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淮滨】 淮滨名人 | 刘盼遂略传

政务   2024-11-26 17:18   河南  

刘盼遂,名铭志,字盼遂,后以字代名,1896年(清光绪21年)出身于淮滨县芦集乡刘套楼村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卒于1966年。生前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二级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全国三届人大列席代表。

刘盼遂的童年和少年在家塾中度过,接受读经教育。他自幼好学,并能诗善文,所作诗文,一言一语都独运匠心,文词艰深,前辈戏以唐人樊宗师目之。1916年,入开封第二中学读书,国文成绩甚佳,学校优秀作文展览栏里不断展出他的作文。1921年因仰慕黄季刚的学识,专程赴考入山西大学,游学于黄氏之门,后因与同学办诗社,违反“校规”和同学多人皆被开除。嗣后,他执教于山东菏泽女子师范曲阜师范等校。

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的刘盼遂

1925年,清华大学设立了国学研究院。刘盼遂以第一名考入该院,为首届研究生。他和吴其昌、谢国桢、王力、王庸、刘节、徐中枢、王靜如、戴家祥、蒋天枢等人,在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著名学者的指导下,学习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国故”。

1928年,毕业后回到河南,任中州大学教授,开《说文》、《尔雅》等课。次年,应徐旭生之约,到北平女师大任历史语言研究员兼河北大学教授。以后,又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迁回北平,刘盼遂又被聘请为国文系教授,直到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时期,不幸被迫害致死。

刘盼遂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讲学于全国近十所高等学校,前后共约四十年之久。教书之余,他又从事著述,先后发表在《清华学报》《燕京学报》《女师大学术季刊》《北平图书馆馆刊》《国学论丛》《实学》等报刊杂志上的论文,数十百篇。他学问很广。凡经学、小学、史学、文学、考古、校勘、目录等靡不涉及。其全部学问可以用“博雅”二字概括。特别在音韵,文字,训话方面为学术界称道。他在国学研究院学习时,就在《国学论丛》、《实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崭露了头角。他曾辑有《文字音韵学论丛》一书,收集他已发表的论文二十篇,其中《黄氏古音二十八部商兑》,对黄季刚主张的古音分二十八部的说法提出不同的看法,可谓独具卓见。又《六朝唐代反语考》甄录六朝唐代的反语三十余条,比顾炎武《音论》和俞正燮《反切正义》中所甄录的多一倍,亦见其用力和读书之博。他编撰的《段王学五种》一书,搜集、整理了段玉裁,王念孙的文章,并为段、王编了年谱,对段、王学的发展作了考察,这部书对研究段、王学有重要参考价值。

晚年的刘盼遂

刘盼遂精于小学,其学术成就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在于他把小学,即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的学问,用到笺释、校勘、伪辨、辑佚、考古等方面来。他的《论衡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世说新语集解》(此书文稿不幸在“文革”中遗失)等论著,都是这方面成就的表现。因为他精于音韵、文字、训诂之学,所以他对古籍的整理就具有科学性。这种治学的路子,正与王念孙、王国维的学术路数一脉相承。他的学问更直接的受到王国维的治学精神的影响。他学识之博,读书之广,很有王国维的影迹。从经、史、子、集到戏曲、小说,靡不阅读,敦煌词曲到民俗方言,无不了解,博闻强志,触类旁通。即如他之为人,也很像王国维。他不善言谈,很少社会活动,专心致志于书案工作,其情景与当年王国维之罕言察语,不喜与人交往,“门外可设雀罗”(刘盼遂评语)极其相似!其学生聂石樵评论说:“刘盼遂从学问到为人,都是王国维的具体而微,是王国维的缩影。”

刘盼遂治学勤奋,每天手不释卷,几十年如一日。同时,他对地方志也颇有研究,对子书和历代诗文集也很熟悉。他受朋友之托,主纂了《长葛县志》和《太康县志》,以“体例颇严,记载详而有法”“搜集材料尚称详”“终不失为佳构也”为人所赞誉。在河南大学任教期间,他又兼编《河南通志》民族、宗教两门。另外,还与郭预衡教授合编《中国历代散文选》,被教育部选为高等院校通用教科书。

刘盼遂还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日本占领北平期间,他在燕京大学教书,曾出于民族气节,拒绝参加团契的礼拜活动。因此受排挤离开了燕京大学。抗日战争后期,他在辅仁大学教课,生活十分清苦。这时,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机关“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发起编纂《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多次邀请他参加,但他深明民族大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可受饥寒,也不给他们写一个字。当时刘盼遂的两个孩子正在患病,因无钱医治,竟致夭亡。

刘盼遂十分注重对后学的培养,从未摆过架子、他毕生致力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培养过很多学生,现已成为许多大学中文系的骨干力量。像石璋如、聂石樵、孙海波等都已成为专家学者。他还多次将自己的藏书赠送给学生,常慷慨解囊为学生买书。

刘盼遂平素生活俭朴。他爱喝茶,不嗜烟酒,家里没有其它考究的摆设。他吃穿也很简单,穿的衣服常是洗得发白,袜子也是打了补丁的,当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曾问过他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他回答说:“我生活很好,没有困难。”对于刘盼遂的生活来说,读书是第一需要。他每月的收入,除了极有限的生活费用外,全部用来购置书籍。他的藏书占了七间房子,其中有各代善本多种,并珍藏有全国仅有的宋版《十三经注疏》一部。据中国书店估计,除《十三经》是国宝外,其它藏书价值约十万元,他曾经说:“我爱书如命,活着与书共存,死了可不能与死同亡。这些书就捐献给学校和国家。”可是,他的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在“文化革命”破四旧时,大部分书籍被毁。

刘盼遂的名利观念淡薄,从不为计较这方面的得失而牵动神思。他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把名利看作身外之物,贯注全副精力于教书和学术工作之中。他的一位老朋友曾善意地劝他多出去参加些活动,他则说:“某多情,刘寡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关系及原因,他也结识了一些著名学者和政界重要人物,但他从不对别人说起,绝不以此来自炫。甚至在“文化革命”初期,当他被红卫兵残酷折磨时,如果他能道出认识某某人即可解脱的时候,他也绝不提起,他的思想、品质、作风、节操至死都是不变的!

1978年9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作出决定,为刘盼遂教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同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参加了追悼会,前教育部部长杨秀峰送了花圈。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作者:徐锋,淮滨城关人,一九六一年九月生,文化程度中专,原在中共淮滨县委政研室工作。)

参考资料:《淮滨文史》第一辑  1985年



编辑:陈新宇

审核:吴晓龙

 监制:郑烽光 韩浩 吴晓睿

新闻热线:0376-7763377    QQ:35137392

投稿邮箱:hbtv6666@163.com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随时联系我们

淮滨融媒
淮滨县融媒体中心官方信息发布,第一时间为您提供最权威的时政动态,最及时的民生新闻,最丰富的生活资讯。感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