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鬼片”观察:明知片无鬼,偏向影院行
文摘
2025-01-13 17:01
广东
由于复杂的原因,在中国内地院线上映的“鬼片”都不能有鬼。这里说的内地“鬼片”指的是在中国内地院线上映的以鬼魂为主题的惊悚恐怖片。
其实也不是完全不能有鬼,聊斋和其他古代鬼传说题材早些年也零星出现过,1991年《古墓荒斋》,2000年的《席方平》都正儿八经地上映过。不过到了2008年的《画皮》,2011年新版的《倩女幽魂》,原著里的女鬼都被改成了狐妖。
因此,坊间所说的“建国之后不能成精”不准确,2017年刘亦菲演狐妖的现代背景电影《二代妖精》就能证伪。强如80年代末的《孤楼黑影》也只能以精神病人的聊天收尾。精神病、幻觉、梦境、装神弄鬼四种设定几乎可以涵括了所有内地“鬼片”的结尾。但这并不妨碍它用有鬼的形式进行宣传营销,你看看内地“鬼片”的海报和宣传片,真是太鬼了。长期以来,内地恐怖片市场总不乏观众和票房,因为总有观众和票房,又总不乏投资和作品。“好吧,我知道结局没有鬼,但麻烦你过程中多吓吓我……”把故事讲好,恐怖元素做足成为评价当下中国“鬼片”最重要的标准。
以豆瓣评分为标准,内地院线鬼片能维持在5分以上就能算佳作了,7分以上是神作。徐峥、莫文蔚主演的《催眠大师》(2014)高达7.6分,虽片中也涉及些许鬼魂元素,但片子整体的风格偏悬疑推理,因此不能归类到“鬼片”的行列。内地“鬼片”大概有以下三个档次:豆瓣7分或者接近7分的,目前有两部。分别是《黑楼孤影》7.3分,《中邪》6.8分(未能上映)。豆瓣评分5分左右,《鸳鸯楼·惊魂》(2024)、《京城81号》(2014)、《笔仙》(2012)、《七夜》(2005)。豆瓣评分3分左右或者没有评分的,如三部《床下有人》(2011-2016)),《屋内有人》(2022)、《越界》(2021)在内地鬼片中第三档的影片肉眼可见的基数最大,可见内地观众对这一类电影的整体评价难言满意。神奇的是,即使是口碑极度仆街的内地鬼片,却充满了票房大卖的可能。2008年-2011年市场上公映过的投资回报率排名前十的小成本影片中,竟然有《孤岛惊魂》、《B区32号》、《异度公寓》、《午夜出租车》5部惊悚片,占据半壁江山。其中4部位列前五。有趣的是,这些惊悚片绝大部分上映之后口碑很差。但有人骂,也总有人看,并不耽误赚钱。以《床下有人》系列为例,第一部豆瓣评分2.9,票房1481万。第二部评分3.1,票房1477万。 第三部评分3.1,票房928万。三部电影的投资成本公开渠道无数据,网传两百万以内,从主创阵容以及影片制作水平,以及能够两次开拍续集的情况来看的话,至少前两部是盈利的。按照电影行业票房须比成本多三倍以上才能盈利的准则来看的话,这批电影扎扎实实地以小博了大。
到了2014年的《京城81号》,4000万的投资在内地“鬼片”中已算巨制,最终票房突破了4亿,创下了内地该类型电影的票房巅峰。2016年备受瞩目的《中邪》本来有机会再创票房奇迹,但上映前夕“因技术原因”撤档,让这部20年来最受期待的中式恐怖电影只能在网络上被膜拜。2024年,800万成本的《鸳鸯楼·惊魂》票房又破亿了。这是肯定的,某程度上,这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如果同比东亚文化圈的“鬼片”,中国内地根本就没有“鬼片”。
在年轻人普遍能在手机和电脑上观看《咒》、《破墓》、《灵媒》等境外硬核鬼片的年代,为什么还有那么大量的观众愿意花钱走进电影院看装神弄鬼的《鸳鸯楼·惊魂》?当然是因为影院观影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和社交功能。平心而论,无论是今年的鸳鸯楼,还是过去的《京城81号》,抑或《中邪》,在我个人的观影经验中,只能算得上是合格的恐怖电影。无非就是故事逻辑说得过去,特效化妆说得过去,在没有鬼的前提下,故事也圆得还行。但是与一堆粗制滥造,一个成熟剧本都没有,靠软色情和恐怖噱头欺骗观众的“鬼片”相比,他们是值得赚钱的。
实际上,内地“鬼片”目前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有没有鬼的问题。鬼片只是恐怖片的一个子分类,也可以说,鬼只是恐怖的其中一种元素,道具。在内地观众退而求其次,默认鬼片可以无鬼的时候,把故事讲好,把恐怖元素玩明白,按照豆瓣评分5分左右的标准去制作,就已经大概率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