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象征着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大地逐渐从沉睡中苏醒,仿佛能听见土壤下种子萌动的声音。春风拂过,带着微微的暖意,轻柔地抚摸着世间的一切。枝头的芽苞,悄悄鼓了起来,迫不及待地想要绽放新绿。
“立春”一词,早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已出现。据《礼记》记载,周朝时,每逢“立春”,周天子亲率公卿、诸侯、士大夫,在东郊举行迎春大典,然后赏赐群臣并施惠于民。
当时的人们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地开始复苏,万物开始生长,因此将这一天定为立春。
打春,盛行于唐、宋两代,最早来自皇宫,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古时农业靠天吃饭,因此旧时人们会在立春前一天用泥土做春牛,立春时用红绿鞭抽打,被称为“打春”。
立春“咬春”,就是用极薄的面皮包裹上新鲜的时令蔬菜,卷成卷蒸熟或者油炸,细品“咬春”,满口都是春的味道。
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国家祀典,后来发展为民间的活动,如贴宜春帖、挂春幡、贴春画、戴春鸡等。
游春即民间庆祝立春的一种活动。各村各社的锣鼓队和仪仗队走在前边,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边,边走边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游行的队伍十分壮观。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立春后第一个五日,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第二个五日,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
第三个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