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岁末,
对于青浦区老城厢居民来说意义非凡。
历经近两年时间的旧改征收工作,
892户老城厢居民都已腾房,
在这重要时刻,
我们的镜头跟着区史志办工作人员陈松青的步伐,
记录下了正在离开的老城厢居民;
也偶遇了回到家门口开店的咖啡馆老板。
沧桑巨变中,
镜头记住了他们幸福的笑容、感伤的哀愁、沉思的眼神……
似乎正在翻越往事岁月的“山丘”
准备着迎接新的启程……
陈松青翻开《青浦县志》上的县治图说:“青浦老城区一直以来都是由护城河包围成一个圈的样子,一直没有变,解放前建有城墙城门,这不仅是作为交通要塞处的镇守必要,也成了一代人的美好记忆。”
青浦县治城墙始建于明代,总长3433.33米,高7.67米,建有箭垛、敌台、窝铺、旱门、水关等防御工程,明清两个时期,历任知县曾多次修筑城墙。它曾经历天灾人祸、战火纷飞,在完成了300多年的护城使命后退出了时代的舞台。而青浦老城区的形态因为河的包围,一直是这样,水滋养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人们,也多多少少带来了困扰……
青浦人如此恨水、爱水、用水、治水、亲水,世世代代与之相生相依,青浦人的含蓄、朴实、坚韧的性格或许是从中习得的。也因如此,无论身处顺境、逆境,回想起那些奔波的、拼命生活的样子,身上就倍感力量。
初次遇见顾正家时,他正在自己的小屋里整理打包、打扫卫生。县前街沿街的商铺往里延伸一直连着街坊,顾正家的儿子在前面商铺开店,他和爱人老夫妻俩住后院的小屋帮忙照看铺子。小屋非常整洁,只有六七平却有一个小天窗,他说屋子不朝南自己开个天窗采光就好。老爷子的生活小发明不少,工具箱、置物架、半开式的排油烟机……就连笤帚和拖把都是自己做的。
扫完屋子老爷子开始扫院子,我们说,都要搬走了还要打扫这么干净吗?老爷子双手使劲儿挤着拖把布说:“儿子还没签字(盈浦街道老城厢旧改房屋征收项目签约),但总归要搬的,即使搬也要弄得干干净净的。”这是来自一种拥有两次搬迁经历的觉悟,也是一个对生活高度自律和热爱的缩影。
我们的镜头吸引了很多街坊邻里,每个人记忆中的碎片也像拼图一般越凑越大,比如有人记得县前街最高的一处红砖水泥房原是青浦证券公司,有人补充说证券公司之前这里曾是青浦电影院的员工宿舍;有人说五厍浜路这个区域以前有条大通街,有人说还有西虹街、公堂街、县后街、驸马街……老青浦人提起这些路名时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又团聚了,久久不肯散场。
要告别“拎马桶”的生活,结束“公共厕所”的日子了,老青浦人的幸福感都摆在了脸上。他们说:“现在挺好”“以后更好”“总是越来越好的”……知足常乐的老青浦人辨识度很高,岁月的蹉跎不曾浸染他们的笑容与眼眸,只在发丝间悄悄记录着。
五厍浜路上的这家“青城咖啡”是我们采访休息的据点。店主是个80后,一个人看店,咖啡店开过好几处,最终回到了自己老家的地方。他指着咖啡馆旁边的新小区说:“喏,我家以前就在这里,以前的解放新村。”
蹲住这家店的一大原因其实是因为老板对青浦人的一段自我注释很让人眼前一亮。他一边丝滑、果断地操作着手上的几杯咖啡,一边回应我们的提问:“青浦人很直率的,不会精致来兮,以前装过,但装不了。就像咖啡喝来喝去最经典还是美式或者拿铁,还是要做自己。”
我想,很多人也都像“青城咖啡”的老板一样,在这片土地种下了记忆,有情感共鸣,即使离开、改变,都会在不同阶段、以不同形式、更好地回到他们心中的家。
记者:施君(首席)、陈松青
摄影:沈逸清、朱人杰
视频:周于成(首席)
编辑:朱人杰
责任编辑:王阳(首席)
终审:张婧(特聘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