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有了为各级官吏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从此读书人便以参加科举实现政治抱负为终极目标,也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
谭延闿如此努力,一方面是因为父亲对他寄予的厚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可以改变母亲在谭家的地位。因为母亲身份卑微,都不能入正厅吃饭,有时还得站在饭桌旁给父亲添菜。
1904年,24岁的谭延闿参加了清末最后一次科考,以会试第一名的成绩中了贡士,即"会元”。湖南在二百多年间,出过状元、榜眼、探花,却从未出过会元。谭延闿的这次高中,填补了湖南二百年来无“会元”的空白。
消息传到谭家后,母亲李氏喜极而泣,父亲谭钟麟当场宣布,从此李氏可以入正厅用膳。谭延闿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母亲在谭家有了地位,可以挺起腰板了。
-2-
谭延闿参加殿试时,大家都以为他的状元之位十拿九稳。没想到慈禧太后看到谭延闿的名字,脑海中立刻出现了维新变法的谭嗣同,再看谭延闿竟然跟谭嗣同一样,都是湖南人,这让她心里很不舒服。
于是会试第二名的刘春霖当上了状元,而第一名的谭延闿却连前三甲都没进去,被列为二等第三十五名,赐进士出身。
虽然谭延闿不是状元,但也入了翰林,后来回到湖南办学,造福一方,为其家族增光,也为母亲长脸。
但母亲去世时,族人却说李氏只是个小妾,去世后是不能从正门抬出去的,只能走侧门。
谭延闿直接躺在棺材上说:“我谭延闿死了,抬我出殡。” 族人拿他没办法,只能让李氏从正门抬出。
谭延闿此时彻底看清了大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也看透了封建王朝生而不平等的陈腐本质。
所以在武昌起义后,谭延闿站到了朝廷的对立面,还被推举为湖南都督。他一直为民族解放事业四处奔走,还曾担任过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慈禧怎么也没想到,当初自己大笔一挥,从此大清王朝少了一个忠臣良将,多了一个强劲的仇敌。
-3-
民国时期虽然大师辈出,但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出现了很多抛弃糟糠的才子教授,而谭延闿在民国却如一股清流,被誉为“民国第一完人”。
他侍母至孝,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母亲在家中的地位。母亲出殡时,他以己死为咒,为母正名。
他身居高位却对妻子情深意重,从一而终。妻子临终时让他好好照顾孩子,不许再娶第二任妻子,他便发誓终身不娶。那时他只有40岁,很多人为他做媒,他却选择一个人拉扯着五个孩子,终身未再续弦。
出身科第,而无科第骄人之习;身为贵公子,而无裘马轻肥之狂;是名士而无白眼看人之习;是六朝人而无稽元之疏放;有谢安救世之怀,而不狎东山之妓;有曾左匡济之心,而不学其硬干。
结语:
谭廷闿因慈禧太后嫌弃他的名字,而错失了状元,却让他走上了推翻专制、救国救民的道路。所以碰到逆境也不要灰心,命运可能有更好的安排。只是在机会来临之前,一定要准备好自己,没有真本事,天上掉馅饼也是接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