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盘肠的产地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高钙羊奶粉产自甘肃省庆阳市与陕西省咸阳市;“软列巴”“大列巴”等面包,从包装标签上看,均为地地道道的国货⋯⋯ 据北京晚报报道,在北京南六环附近的一家俄罗斯商品馆店内,许多商品在俄罗斯“查无此货”,有的产自国内,有的是俄罗斯公司委托加工,有的压根跟俄罗斯不沾边。
好奇心与新鲜感永远是驱动消费的利器。在网上,常有博主夸赞“战斗民族”的产品“真材实料”“量大管饱”“十分硬核”,也有消费者因真心喜欢俄罗斯食品,分享一趟趟新奇的美食体验。俄罗斯商品究竟啥味儿?商家瞄准消费者这一心理,打造特色店铺,还在店内循环播放俄语歌曲,在商品包装上印满俄文,苦心孤诣地吸引顾客,抢占市场。一时间,“蓝底白字”的俄罗斯商品馆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就已有数十家俄罗斯超市,分布在丰台、东城、房山、大兴等多个区域。
既然叫俄罗斯商品馆,消费者自然默认,店内商品来自俄罗斯,然而不是。俄罗斯商品馆卖的不是俄货,这显然是在收割消费者的钱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有人说,都怪消费者“不细心”——商品馆内所有商品都明确标注了生产商、产地等信息,一些包装上还注明了“俄罗斯式”“俄罗斯风味”等字样。这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商家通过店铺名称、装修风格、包装文字甚至是音乐氛围的渲染,让消费者误以为买到了从俄罗斯远道而来的进口洋货,实际售出的却是中俄合资产品、国产俄罗斯风味产品。做生意怎能大玩文字游戏?如此挂羊头卖狗肉,涉嫌虚假宣传和消费欺诈。
俄罗斯商品馆如此火爆,入局的不仅有消费者,还有加盟商。据报道,某品牌俄货供应商承诺:“毛利能达到50%,如果到时候一些商品滞销,还可以跟总部退换货。”供应商列举的“成功学”案例神乎其神,从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仿佛只差开一家俄罗斯商品馆。当俄罗斯商品馆铺天盖地,加盟商怎能抑制住法不责众的心态,克制住奔向“蓝海”的激动?但现实是,某家俄货商铺最多只存在了一个多月就悻悻关门,供应商描述的“蓝海”,加盟商没有看到。中俄贸易有规范的质量把控体系,“伪俄货”的出现,也是对那些本本分分走正规流程、经营俄罗斯食品商家的不公。
我们出国不愿意看到冒牌“中国制造”砸自家招牌,俄罗斯人当然也不愿意。商家规规矩矩做生意,不该被投机取巧者砸了招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对俄罗斯商品馆类商品模式予以规范,明确其是否合法合规,是否涉及虚假宣传,是否误导消费者,强制脱下商家镀金的“俄罗斯马甲”,让消费者买得安心、透明,同时帮加盟者避雷。
区分真假俄货,不能靠消费者去鉴别。俄罗斯商品馆内,不该是满满的“伪俄货”。
西藏网络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