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 | 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时事   2025-01-23 08:43   安徽  
《安徽日报》2025年1月23日 7版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去年,我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投入567亿元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城镇新增就业75.95万人,创历史新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4%。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好“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满足“安居乐业”的多样民生,兜牢“安危冷暖”的底线民生,努力把群众“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围绕“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这一话题,纷纷建言献策。
1月8日,合肥市庐阳区双岗街道小桥湾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合唱团的老人们在排练歌曲。程兆 摄
全力稳就业 多措促增收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坚持“早谋划、早部署”,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扎实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
“可以鼓励各级相关政府部门、部分企业尽可能多地开发大学生实习岗位,让应届毕业生尽早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也为他们正式就业打好基础。”省人大代表、庐阳区海棠街道清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全说。
如何在“家门口”就近就业,也是百姓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李全建议,在“三公里”就业圈平台内,有效衔接如智联招聘、新安人才网等招聘平台发布的就业岗位,以此增加平台岗位数量,帮助企业和居民更好地实现就业匹配。
“此外,可以在人流密集的场所,如大型商场内,放置一台机器方便居民填写就业需求信息,让居民一刷身份证就能实现信息填报、岗位申请、就业匹配。”李全说。
就业、收入连着千家万户。省两会期间,持续推动群众增收也成为热议话题。
省政协委员、中国人寿安徽分公司总经理李明珠提到,老百姓手中要有“余粮”,才能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他还关注到目前科技发展对低技能劳动者带来的挑战,部分对技能要求比较低的传统岗位被自动化、人工智能所取代。李明珠强调,要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
与会的省政协委员们围绕收入分配问题展开讨论,建议做大“蛋糕”的同时要分好“蛋糕”,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有质量 医疗有保障
省两会上,聚焦百姓关切特别是如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更便捷的医疗保障,让民生保障更有力度与温度,代表委员们展开热议。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是国家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战略举措,其核心在于精准布局与资源集中配置。为此,省人大代表、安徽工程大学教务处副主任贾文友提出了“关于动态优化调整本科专业的建议”。
如何突破关键技术、高端人才瓶颈?贾文友建议,结合国情省情,指导省内高校及时将国家急需的学科专业纳入培养计划,为高校在设置新学科时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提供战略方向,并调整资源分配,校企深度融合,引导高校重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区域发展急需专业,建设特色优势专业群,推进专业重塑升级。
“我们要借鉴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分类指导模式,在专业申报中,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分类引领,多维度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同时,落实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贾文友说。
医保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省两会上,省政协委员、安徽省医保局局长金维加详细介绍了2025年即将推出的便民惠民新举措。
金维加透露,2025年,生育医疗费用将实现省内异地直接结算报销,让群众不用再“垫资跑腿”,减轻生育负担。除此之外,女职工生育津贴将直接发放到个人,不再由用人单位分发,确保女职工及时、足额获得生育津贴。为推动药品价格透明,我省将开发建设全省统一的“药品比价”小程序,让群众实现“足不出户,价比三家”。推广“医保电子钱包”,职工医保个人账户里的钱将实现近亲属之间的跨省共济。设立“免陪照护服务”价格项目,由医疗机构的护士和专业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照护服务,不再依赖患者家属陪护,初步拟定的价格水平为150元/天。
金维加表示,将继续优化和创新医保服务,推出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致力为群众打造优质、高效、便捷、贴心的医保服务。
幸福“夕阳红” 快乐“少年郎”
养老服务是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我省着力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全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去年,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纳入全省50项民生实事。截至目前,我省已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150家,持续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一体化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
省政协委员、安徽红叶林养老服务中心董事长付林欣喜地看到,通过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一些机构里的专业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和家庭,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了就近、便捷的护理服务,这也是她这两年来重点关注的方向。
“人的整个生命阶段,高龄不是最难的时候,失能失智才是。”付林说,这个阶段被称为长期照护阶段,“一人失能,全家失衡”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养老痛点和难点。她建议,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同时,还要加快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减轻长期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的照护负担,让失能失智老人过上有尊严的晚年。
老有所养、幼有所托,“一老一幼”是万千家庭的主要关切。“当前,学龄人口长远下降,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和调整学前教育存量结构性资源。”省人大代表、芜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宁建议。
“可以实现精准化、有效化投入,避免盲目建设和撤并幼儿园,在设置目标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资源配置方案,并通过采纳民意、提供监督等形式确保资源配置能够愈发完善和落实有效。”黄宁说,同时,在考虑适龄儿童增速变化的基础上动态调控普惠性幼儿园的增量资源,着力优化普惠性幼儿园在城区和乡村的空间布局。
黄宁表示,还可以引导各类园所结合社会现实需求,积极拓展服务对象的群体范围,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托育服务,全面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和普惠性托育服务发展。

来源:安徽日报

记者:朱卓 刘良慧

编辑:马珺

推荐阅读

 

一图速览!政府工作报告极简版来了
欢迎来到“安徽UP”!
安徽汽车产量史上首破300万辆!同比增长43.3%
121.31万户!安徽经济“新面孔”活跃

安徽日报
主流权威,引领舆论,把握全局,及时发布,关注大事,关切民生, 展示安徽形象,凝聚发展力量。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80001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