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毕节这本书丨“指尖上的芭蕾”讲述动人故事

时事   2024-11-16 10:27   贵州  


本期书目
|



《人文毕节》



经典非遗丨

织金苗族蜡染技艺



“世界上最精细的蜡染当属织金地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贾京生教授在他2013年出版的《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一书中如是描述,并由衷感叹:“织金苗族妇女用极细的金属蜡刀于棉布之上,不用借助剪纸或其他工具,只凭手绘却细如发丝,堪称世界一绝。


蜡染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这种工艺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流传至今。据专家推断,这种古老的技艺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民间流传着一个美好的传说:一个美丽的苗族姑娘由于没有像样的衣裙,独自一人忧伤地在家中织布,房梁上的蜂巢落在了白布上,白布沾上了蜂蜡,姑娘没有在意发生的一切,仍将布放进靛缸中浸染,染蓝的布上意外出现了白色的花朵图案,这个意外发现启发了她,她开始用蜂蜡在白布上画出花纹,染制成了美丽的花布并做成衣裳,穿着蜡染服装的姑娘成为芦笙场上众人瞩目的对象,姑娘们都来向她请教制作方法,于是蜡染技艺便在苗家女儿中流传开来。


这个故事反映了蜡染的起源和苗族人民对自然的观察模仿,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让我们从中了解了蜡染的工艺,那就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就现出美丽的花纹。


织金苗族蜡染


在织金县,只要有苗族聚居的地方,随处可看到勤劳的苗族妇女在家制作蜡染工艺品。而织金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九黎部落是一支强大的部落,居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以黄帝为首领的姬水部落,经常与九黎部落发生争斗,还与炎帝联合向蚩尤发起了战争,夺走了九黎部落在黄河流域的统治权。从此,九黎部落被迫迁徙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历史上,苗族共有五次大规模迁徙,逐步转移到西南地区,他们的蜡染技术也随着迁徙带入到所居住的地方。

织金苗族蜡染技艺既包括事先的材料、用具准备,也包括制作蜡染的一系列流程。早先使用的是自制麻布,但麻布的饱和度和色牢度不够好,穿在身上会引起刺痛。随着科技发展和文化交流,人们开始寻找新的布料,对不同布料进行尝试后,最终找到了更加舒适也更容易绘蜡的平纹细密棉织物府绸。所用的蜡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动物性蜂蜡,取自蜂巢,通体黄色,黏性大,绘制线条不易断裂,防染性能最好。第二种是利用石油提取出的矿物性石蜡,呈白色半透明状,价低质脆,化学稳定性和防染效果较好,但脱蜡性差,在染色过程中容易出现冰裂纹,一般只用来预热蜡刀。第三种是混合性黑蜡,是由每次脱蜡后水面上形成的蜂蜡与石蜡混合而成,蜡色比原来的纯蜂蜡更深,呈黑色,且含水量高,使蜡染纹样的绘制更加平滑流畅,备受画蜡者喜爱。


被誉为“指尖上的芭蕾”的织金蜡染在贵州独树一帜,这里有世界上最小的蜡刀和全国唯一的指甲划线技艺,这些都对织金苗族蜡染纹样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作为织金苗族蜡染技艺核心工具的特制铜蜡刀,是与其他地方圆弧状蜡刀不同的平头蜡刀,或细长如柳叶,或宽厚似刀铲,全由艺人依图案需求自行打造。蜡刀分为三种型号,最常用的小号蜡刀,刀尖最细,主要用来勾勒主题纹样轮廓和填充纹样内部,能绘制出极细的线条,线条之间最窄距离可低于一毫米,从而使蜡染纹样呈现繁密的视觉效果。中号蜡刀主要用来绘制辅助纹样,只有画面边缘处的长直线才用大号蜡刀来完成。手艺人用熔化的蜂蜡,通过蜡刀轻巧精准地在纯白棉布或麻布上绘制图案,蜡刀随心绪舞动,每一笔都匠心独运,每一划都是对美的追求,于是一幅幅生动画面跃然布上。
在缺乏测绘工具的年代,老一辈苗族妇女练就了指甲画线本领,不须借助尺子,就可以用指甲画出顺滑的长直线和漂亮的网格,以确定纹样的位置及线条间的距离。为保证线条的长度相等,聪明的苗族妇女还会用常见的稻草当量尺用,通过对折稻草来确定短线长度,再用指甲分别画出印记。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印染工艺,逐渐从中原和江南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转移,以贵州为主要产地的苗族蜡染,从东向西又可根据风格分为榕江型、丹寨型、黔西型、织金型、安顺型、六枝型六种。榕江型蜡染风格粗犷大胆,主要纹样为造型夸张的龙纹。丹寨型蜡染风格奇异奔放,主要纹样为扭曲的鱼纹、蝴蝶纹、龙纹。黔西型蜡染风格随意动感,主要纹样为由花草演变的几何纹。安顺型蜡染风格丰满古朴,主要纹样为抽象的银钩花、鸡冠花等植物。六枝型蜡染风格生动饱满,主要纹样为花草、鱼纹组成的复合蝴蝶纹。而织金型蜡染风格精致细腻,主要参照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鱼虫、江河星辰,却又不拘泥于原物原貌,通过人们丰富的想象进行提炼创作,从而呈现出高度符号化、概念化的特点,有以鸟窝为描绘对象的窝窝纹,有以鱼在水面游过留下的痕迹为描绘对象的鱼尾花,有以水面上泛起的旋涡为描绘对象的水涡纹,有以表达太阳崇拜为描绘对象的太阳花,有以蛇身布满的规律性花纹为描绘对象的蛇皮纹,有以被苗族视为始祖的蝴蝶妈妈为描绘对象的蝴蝶纹,有以象征子孙繁衍和男女爱情的鱼为描绘对象的鱼纹,有以谐音为“遍福”而代表吉祥的蝙蝠为描绘对象的蝙蝠纹,还有鸟纹、龙纹、牛纹、花藤纹、石榴花纹、小米花纹、鸡冠花纹、白萌花纹、狗牙板纹、板凳腿纹、回纹、大粗花纹……

织金苗族蜡染刺绣——马尾绣


这些精工考究的花纹,大多描绘的是黄河、长江及其流域的田园景色,与历史上苗族迁徙密不可分。由于苗族语言没有形成文字,苗族妇女便巧妙地把民族的迁徙史、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以及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传说,以蜂蜡作为画笔,以蓝靛作为墨汁,以白布作为纸张,通过蜡染这样独特的形式生动地描绘在各种服饰之上。蜡染技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薪火相传,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深深崇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一针一线地编织进蓝白相间的艺术作品之中,细致入微地讲述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形成具有“穿在身上的图腾”“记在衣上的史诗”美称的苗族服饰。


织金苗族蜡染技艺主要由苗族妇女传承,当地向来有苗族妇女“人人会画蜡,个个会染色”的说法。完成蜡画后,布料会被浸入靛蓝色染缸。靛蓝是利用蓝草提取的天然染料,经多次反复浸染,与白布上蜡纹形成鲜明对比,蓝得深邃,白得纯净。待蜡质遇热融化后,轻轻揭去,蓝白相间的蜡染艺术品便呈现在眼前,神秘又迷人。蜡染多用于衣袖、裙边、背扇等部位,经过构图、取蜡、画蜡、染色、漂洗、清洗、晾晒,最终成为蓝底白花的蜡染布,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梦想与情感,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合。


从远古一路走来,深藏山中村寨的织金蜡染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其神秘而古朴的气息惊艳世人。作为华夏文明中一颗耀眼明珠的织金蜡染,2007年被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发展,承载着苗族深厚文化底蕴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织金蜡染,通过不断创新,与时代接轨,蜡染物品从传统女子上衣、裙子、围腰(即围裙,有长、短、满三种)、背扇、鞋(有船形、凉鞋两种)等常规物品拓展至制作伞套、钱袋、旅游包、手电筒套、枕巾、小手帕、包帕、背褡(垫肩)等数十种商品。据统计,目前织金县有蜡染公司、企业、作坊以及个体户127家,有4万多名会蜡染的绣娘。一些年轻设计师开始尝试将传统蜡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致力于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追求,在服装配饰、产品包装、室内陈设、家居软饰、文创产品等方面,设计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单品,让这古老技艺焕发生机,走向世界。





来源:磅礴乌蒙系列丛书之《人文毕节》


总监制:刘   琴
   制:白青茂
   审:熊   江
   审:陈   翎
   辑:陈玉萍

投稿邮箱:zjxrmtzx@163.com


织金发布
发布织金本地新闻资讯,提供丰富实用的本地生活资讯,开展在线互动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