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事业的先行者

学术   2024-07-31 17:01   北京  


文丨《中国科学报》记者 胡珉琦


2024年

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60年前的10月16日

中国独立发展核武器的成功

创造了历史奇迹

对原子弹工程而言

难度最大、最核心的部分是科研系统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中国科学院

先行探索,勇毅前行

但人们通常只关注到奇迹创造时的辉煌一幕

那些披荆斩棘的奠基者、开拓者

却鲜有人知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序幕

是从中南海丰泽园的“一堂课”开启的

1955年1月15日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

就原子能相关问题请专家“授课”

三位“老师”分别是

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

近代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近物所)所长钱三强

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

地质部副部长刘杰

其中,围绕原子弹和氢弹的原理

钱三强作了详细的科普

并建议

中国的当务之急

是建造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

这“一堆一器”

是原子能事业起步的关键设备


这一天被记录为

中国正式下决心研制核武器的起始日

其实自新中国成立起

一批科学家就在为“拥有”原子弹而准备着

中国科学院成立后

核科技一直是其发展重点之一


1950年

钱三强招兵买马

一手筹建起了近物所

它被称为新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的摇篮和基地

近物所在短时间内群星云集

有中国原子能研究的两员大将

清华大学的彭桓武和浙江大学的王淦昌

还有金建中、黄祖洽、于敏、吕敏

邓稼先、杨澄中、杨承宗、贝时璋

……

由此形成了原子核研究全国“一盘棋”的格局


短短几年间

实验原子核物理、探测器研制、

放射化学、宇宙线研究、理论物理研究等

从无到有

一点一点积累了起来

这为后来的中央决策和原子弹研制工作

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学科和人才基础


1954年12月,钱三强(右一)陪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右二)、党组书记张稼夫(左三)、副院长李四光(左一)和竺可桢(左二)视察原子能楼时的合影。


中央正式启动原子弹研制工程后

近物所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

(以下简称原子能所)

整建制交给二机部

但它“出嫁不离家”

由中国科学院和二机部双重领导和管理

后人在评价原子能所的历史作用时

习惯用“老母鸡”来形容

因为它作为中国第一个

综合性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总共派生出了14个科研机构

1959~1965年间

该所共输送科技人员914人

培训了1706名各种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

他们是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中坚力量


1958年9月

由苏联援建的“一堆一器”建成后

情势急转直下

1959年苏联毁约

不仅撤走了全部233名专家

还带走了所有图纸和技术资料

中央决定

自己动手,从头摸起

原子弹研制工程定名为“596工程”

目标是造“争气弹”


在这种形势下

国家迅速调整了原子弹研制工作部署

集中力量攻克原子弹技术难关

然而当务之急是排兵布阵

这是原子弹研制成败的关键

时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又是二机部副部长

同时还是原子能所所长的钱三强

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最重要的“操盘手”


钱三强勾画的核科学技术机构沿革图。


在他的部署下

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等领衔原子弹理论设计

王淦昌、郭永怀、陈能宽等负责实验研究

程开甲、吕敏等组织实施现场试验

他们以身许国,不辱使命

在预定时间内攻克了主要技术难关

唯独铀-235的生产进展缓慢

铀是原子弹研制的“牛鼻子”

苏联撤走技术援助后

铀浓缩工厂完全停摆

钱三强先后找到王承书、钱皋韵、吴征铠

攻克气体扩散理论、六氟化铀制备

和扩散分离膜的“卡脖子”难题

直至1964年1月

气体扩散工厂最终获得

丰度90%以上的高浓缩铀-235

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原料



1964年成功研制出点火中子源的简易工棚实验室。


钱三强选拔的这些“良将”中

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是主力

在整个原子弹研制工程期间

钱三强求之最多

给予其支持最慷慨的

就是中国科学院

1961年

原子弹研制进入关键时刻

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

曾给了钱三强一张“通行令”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这就等同于交出了“千军万马”

仅在这一年中

中国科学院就承接了

二机部的任务83项,共222个课题

苏联专家撤走后

最关键的几项技术难关

氟油、真空阀门、高能炸药

正是有了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机构的支持

才得以攻克


直至1966年

中国科学院共有106个研究所和4个仪器厂

总人数5.5万人

其中主要承担国防任务的单位有47个

人数近3.1万人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参与了两弹研制

中国科学院

不仅是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先行者

也是两弹研制中承担最多攻坚任务的机构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举国沸腾

然而事关国家机密

参与研制的科学家守口如瓶

直至1999年5月5日

张劲夫公开发布署名文章

《请历史记住他们——

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

已是耄耋老人的他

向全社会正式公开

这段隐秘而伟大的历程


1999年5月6日,《科学时报》刊登《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一文。


今天

我们再一次回顾那段波澜壮阔

而又鲜为人知的科研历程

深感其仍然有着不容忽视的当代价值

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极大地依赖于科技界的觉醒和责任担当

中国已经从当年的“站起来”

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

中国科学院这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正在组织科技人员继续攻坚克难

努力成为新征程上的“千军万马”



《中国科学报》刊发全文:

《中国核事业的先行者》

合作事宜:hezuo@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科学网
圈内大事,行业洞察,偶尔八卦……来自全球最大的华人科学社区,中国科学报社出品。联系我们: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