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丨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三育”融合教学 打造如家校园

政务   2024-10-11 16:51   云南  


校长进行劳动实践课前辅导。图源:云南日报


  “‘水滴石穿’也作‘滴水穿石’,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完成很难办到的事。”10月9日7时25分,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的师生在完成晨练中的思政课后,拉开了新一天的教育教学序幕。


  “晨练中的思政课上学期安排的是100个爱国主义英雄故事,本学期安排的是100个传统文化成语故事,今天学的是‘水滴石穿’,我们每天都在坚持着。”校长雷应飞介绍,全校师生每天的“第一堂课”就是“晨练+思政”,全体师生一个都不少、一个都不掉队,做到人人爱党爱国、人人奋发向上。


  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这所云南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温度。学校将爱育、劳育、体育“三育”融合到教育教学中,把全校45名教职工和708名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凝聚在一起,打造了一个温馨幸福如家的校园。


  “一起锻炼、一起学习,一起笑、一起哭,每天都很开心、每天都有进步,这里是我们成长的摇篮,也是我们的家。”走进小学六年级59班,只见全班50名学生正聚在一起开班会,热烈地谈论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老师”……大家争先恐后,纷纷说着自己的梦想。看着孩子们烂漫而热切的分享,班主任顾培英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欣慰于孩子们从小有梦、敢于追梦。


  班会结束后,何雨蒙和李紫燕两名学生带着记者来到她们班管护的120平方米责任田。“你看,这就是我们班的责任田,我们种的稻谷长势很好。”顾培英说。顺着学生指的方向看去,只见稻穗长得十分饱满,金黄色的稻穗随风舞动。“这片稻谷预计这个月20日就能收割。”顾培英笑着说,从插秧到管理,再到收割、晾晒,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动手,目的就是让每名同学都能感受到“粒粒皆辛苦”的艰辛。


  责任田并不是59班专属,学校每个班集体都有。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坚持以爱化人、以劳育人、以体树人,在2008年建校后,2009年就整合土地建成152亩的“教育大空间”。


  “‘教育大空间’分3个农场,第一个农场是综合农场,包括班级责任田、动物园、植物园;第二个是粮食种植农场;第三个是养殖场,共有种植大棚30个,自繁自养猪千头、鸡鸭千余只,还有鸵鸟、鸸鹋、梅花鹿、孔雀等20多种动物。此外,学校还建设了1300平方米的科普园,种植了香蕉、菠萝、荔枝等水果。”雷应飞介绍,在建设农场过程中,他们不断拓展教育资源,除了劳动教育外,还把美术课、科学课、语文课等都开到农场里,打造出生动的乡土教材。学校所有物资均能自给自足,不仅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还让全校师生一日三餐全免费。


  152亩的“教育大空间”是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的一大特色,学校的“全员体育教师”则是另一大特色。


  “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全校学生每天都有4个小时以上的锻炼时间。”体育老师岳小元算起了学生的“运动账”,每天晨练1节课,课表1节课,社团活动1小时,加上每节课的课间17分钟,算下来学生每天累计活动时长均在4小时以上。


  在教育教学中,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积极践行健康第一、全员体育理念,推行“学、练、赛、评”一体化,创新走班制体育课,开设足球、篮球、旱地冰球等13个体育社团,每年开展篮球节、足球节、旱地冰球节,让学生在团队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全校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8.6%。


  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幸福起航。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正创新实践,为每个孩子打造幸福温馨家园,让每个孩子都快乐飞翔。



来源:云南日报 转自云南发布

编辑:王世赋




云南省教育厅官微

  发布教育权威信息,解读教育最新政策,展示教育新近成果,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回应社会民生关注——“云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教育新闻、领导讲话、文件通知、政策解读等新闻和政务类信息发布。关注办法:微信平台搜索公众号“云南省教育厅”,或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

  世界这么大,扫码去看看


云南省教育厅
云南省教育系统新闻信息发布,领导讲话、文件通知、政策解读等政务类信息发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