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大会70年”征文】黄一苹:履职在非遗传承路上

政务   2024-10-20 17:55   广西  


自幼在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长大,亲身感悟悠扬采茶曲调承载时代的变迁,欣喜地见证了桂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耳濡目染中,我便种下了“传承桂南采茶戏”的梦想。


作者(右一)在2023年“诗韵端午  客味博白”文艺晚会担任主持人。


2017年,18岁的我,进入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工作。那时,我对人大并不熟悉,只是时时感受到人大对桂南采茶戏传承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2021年,我有幸当选玉林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当我第一次进入人代会会场、参加代表团讨论,在政府工作报告一组组数据中,感受着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在人大代表一次次讨论发言中,领会了为民代言的代表使命,在代表提交的一件件议案建议中,切身体会到制度的力量......在与人大相遇的4年间,作为一名来自文化界的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一名桂南采茶戏传承人,如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上写好代表履职文章,我的思路随着履职年岁的增长逐渐清晰。


文化惠民,让采茶戏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7年起,我开始到各个乡镇、学校、村屯参加文化惠民演出。担任人大代表后,我在演出之余,常常与村里的群众打交道,听听他们的想法,聊聊群众的文化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桂南采茶戏虽然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但随着观众年龄层级更迭,观众群体流失严重。而桂南采茶戏作为传承600余年的地方传统剧种,它的发展必须得到观众和市场的认可,如果没有观众,它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作者(左一)在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首批扶持项目——大型桂南采茶戏《八桂先驱•朱锡昂》中担任主演。


为此,我参与打造了地方文化惠民工程品牌——“送文艺下乡”,将桂南采茶戏优秀传统剧目,列入演出范围,期间我持续参与近500场惠民演出,桂南采茶戏的观众群体不断拓展,这一非遗剧种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我们所开展的“送文艺下乡”活动更是荣获文旅部公布的“2021年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桂南采茶戏仅靠优秀传统剧目的传承无法实现真正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在复排优秀传统剧目的基础上,结合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参与编排并主演了大型桂南采茶戏《八桂先驱•朱锡昂》,以独具特色的采茶戏身段、指法和唱腔等舞台艺术的形式展现了朱锡昂烈士的伟大形象和英雄事迹,该剧目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肯定与支持。2021年11月,桂南采茶戏《八桂先驱•朱锡昂》入选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年)首批扶持项目,这是我在传承路上意义重大的一次鼓舞,也让我在之后的传承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有力。


为戏献策,助非遗剧种“戏”水长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2022年12月,我当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站在新的履职起点上,应当有新作为。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地方剧团壮大对地方传统戏剧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因缺乏地方支持和人才培育,桂南采茶戏剧团逐年减少,而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作为为数不多仍坚持传承发展桂南采茶戏的地方剧团,也陷入了发展保障不足和演员流失的困境。

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撰写并提交了《关于支持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的建议》,提出在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新址在建设完善、教学条件提升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协调加大对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人才培养力度,将展演中心人才培养纳入自治区专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桂南采茶戏和杂技艺术的宣传和弘扬力度,扶持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发展壮大等。


这一建议得到了各级党委的大力支持,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关心下,博白县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不断发展壮大:设立了54个采茶戏培训分中心,培训学生达10000人;现有桂南采茶戏国家级演员19人,三级编导1人,编排剧目相继登上国内外多个重要舞台,荣获多项大奖;组建了31个戏曲社团,每年组织桂南采茶戏表演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大学,在不同观众群体中掀起了“追戏热”......


非遗赋能,以活态传承助推乡村振兴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桂南采茶戏仅仅是非遗传统文化的一点星火,着眼未来,只有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地区发展同向而行,汇聚不同非遗文化的点点星火,才能成就非遗传承的燎原之势。

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拥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探索符合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道路,可以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左二)在自治区第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玉林代表团会议上发言。


在自治区十四届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我提出了《关于让非遗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主张创新“非遗+”发展模式,推动非遗与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增强非遗发展活力;发挥非遗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以乡村生活、乡村生产、乡村习俗为切入点,对地方戏曲等非遗进行再创作;建立非遗传承人培养评估机制,定期对纳入培养队列的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估。该建议得到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重视,并答复将进一步深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办好各类艺术活动,积极为全区广大文艺院团搭建好展示平台;提升非遗活态传承水平,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非遗传承,需承百代之流,汇当日之变。多年来,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我一直保持初心,坚守在基层文艺工作岗位上。值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青年人大代表,我将继续坚定不移关注非遗传承发展问题,为非遗传承发展继续建言献策,以更加务实的行动和显著的成效,展示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与时代风采。



▌本文来源:博白人大  作者  黄一苹





博白宣传
展示世界客家大县博白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与您领略博白发展新貌,风土人情。发布好声音,传递正能量,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