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时期,以咸阳为中心修建的驰道系统奠定了中国古代陆路交通的总体格局。即使隋唐时期,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和秦汉时期稍有不同,所不同处只是在旧有的基础上作了些补缀,对于整个交通网的布局却没有很大的改变。并且,秦朝的驰道系统对于后来的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这都是驰道所经过的地方。
历代王朝或政权无不期望他们的统治权能够亿万斯年,不致坠毁。巩固统治权,其道不一,各有千秋。不过如何以都城为中心进而控制全国各地,却是所有的王朝或政权共同焦虑的问题。本来选择都城所在,交通应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以旧有的自然环境为基础,再加以开拓和维护,使它能够构成一个交通网,由都城向外辐射,通往各处,也是这些王朝或政权所致力的要务。
在这些王朝或政权中,对于都城交通网最典型的设置,当数到嬴秦。秦始皇所创造的驰道系统,确实是前无古人,独开生面。汉初贾山说过:“(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这样巨大的规模确实为以前所未有。贾山所说的驰道仅通往咸阳以东的南北各地,所谓燕齐和吴楚,而未涉及咸阳西北和西南各处。其实在始皇以前,秦国固已栈道千里通于蜀汉,而始皇且于东部驰道方筑之时,即西巡陇西和北地。陇西和北地皆秦国的旧疆,宜其早有道路的设置,东部驰道竣工之后,始皇还接着修甘泉宫至九原郡的直道。甘泉宫在今陕西淳化县北,正在当时的畿内,和咸阳的往来最为便捷,这是用不着再作说明的。而九原郡的治所则在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据此而言,则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至少不下六条:一为东出函谷关而至中原各地;二为东南出武关而至吴楚等处;三为东北出临晋关,逾河东至赵国和燕国的故地;四为北由甘泉宫而至北陲的阴山之下;五为西登陇山,而至陇西、北地;六为越秦岭而至巴蜀。
这里应该指出,南至巴蜀所越的秦岭上的道路,当时并非仅有一条,不必远征他证,刘邦受封为汉王,后又由汉中返至关中,就是“道由子午,出散入秦”。也就是说由咸阳之南的子午谷南行,再由陈仓的故道北归。秦始皇修筑由甘泉宫北行的直道,固然是为了争取时机,抵御由北来的进攻者,远在始皇以前,上郡已久为北陲重镇。上郡治所在今陕西榆林县南。重镇所在自不能没有道路和咸阳相往还。其时直道尚未修筑,这显然是两条不相雷同的道路。咸阳居于关中。关中虽有四塞之阻,和全国各处的道路还是畅通无阻的。正是由于道路的畅通,显得险要的地形有所削弱,为了补苴这样的罅漏,都城附近关隘的作用就更是明显了。
这样的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为以后在关中建都的王朝或政权奠定了交通网的基础。西汉以长安为都。汉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秦咸阳在今咸阳市东。这前后两个都城实际上隔着渭河南北相对。因而汉代就可因秦时的旧规,利用原来已经形成的交通网,仅作了些补缀的功夫。汉武帝时修筑的褒斜道,就是一个重大的工程。这就使通过秦岭的道路增加了新的路线,并从而加密这个已有基础的交通网。
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于各府州之下首列八到,显示出通往邻近各处的道路。据其所载,则由当时都城长安往东可以通到华州(治所在今陕西华县),再东到东都(即洛阳),东南至商州(治所在今陕西商县),西南至洋州(治所在今陕西洋县),南取库谷路至金州(治所在今陕西安康县),正西微北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至邠州(治所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至坊州(治所在今陕西宜君县),正东微北至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皆有道路。这几个府州皆在长安周围,和长安最为邻近,可是这几条道路大部分是秦始皇的驰道旧基,因而还是可以通往全国各地的。当然其间免不了有若干局部的修整。唐代中叶以后,曾经自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至内乡(今河南内乡县)开新道七百余里,回山取途,人不病涉,谓之偏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几条道路,有的也并不一定就是秦时驰道的旧路,西北至邠州和南取库谷路至金州都应是后来新修的。唐邠州治所为汉漆县地,东汉初年,光武帝西征隗嚣,就是经漆县西行的。唐初突厥入寇,邠州这一条路就最为多事。邠州北通庆阳。庆阳于唐时为庆州。庆州以北,地形曼衍,直抵沙漠,北来的敌人最易由这里南进,所以邠州一路自有它的重要性。这里只提到库谷路,而没有提及子午谷路,当是往山南的以行于骆谷较为捷近的缘故。
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和秦汉时期稍有不同。所不同处只是在旧有的基础上作了些补缀,对于整个交通网的布局却没有很大的改变。这说明了这几个王朝在咸阳和长安周围建立向外辐射的交通网,已经尽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事。后来很多的王朝或政权在这一方面还没有超出他们的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