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七十二峪之西骆峪
文摘
2024-10-14 00:01
陕西
西骆峪,位于周至县骆峪镇骆峪村,周至县城西南约15千米处,距环山路约2千米、西安市区约100千米。峪内有多处傥骆古道栈道遗迹。古时骆峪,又名骆谷,分为东骆峪和西骆峪。当时骆水两侧均有人居住,后东骆峪遭洪水而毁,西骆峪幸免,现在所说的骆峪多指西骆峪。传说骆峪是轩辕黄帝第三个儿子骆明的封地,史称“古骆国”,骆峪正是得名于此。大概在商朝时期,古骆国被废弃,传说今骆峪老庙台遗址即是骆明墓地。《山海经·海内经》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系鲧也”。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县志》载:“骆谷,盖古骆国也”。《广两曲志》:“五帝时,鲧父骆明封于骆,为骆国。商兴,郝存,骆废”。傥骆古道,又名傥骆道、骆谷道,始通于三国。南口位于汉中市洋县傥水河口,北口位于周至县骆峪,故以南北谷口命名。傥骆道全长约240千米,是关中地区通往汉中、四川、云南、贵州一带最便捷和宽畅的一条古栈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南北重要的商业贸易通道和交通要道。与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等古道相比较,它也是最险峻的一条古道。目前在傥骆道一线共发现栈道、栈桥、摩崖碑刻等遗存50余处,主要分布于西骆河、黑河、傥水等河谷,其架木或架石的栈孔多开凿于河流一侧的悬崖峭壁上,个别地点的栈孔多达70余个。栈孔以方形和圆形为主,也有呈马蹄形、三角形。栈道的修造方式有平梁立柱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以及凹槽式。在中国历史上穿越秦岭的诸条古栈道中,傥骆道最靠近秦岭主峰太白山,途中要翻越太白山周围的五六座分水岭,人烟稀少、猛兽出没。三国时期,刘备在汉中建立对付曹魏的军事基地,征战进退,傥骆道是通向北方的首选道路。唐代,傥骆道曾一度繁荣,成为由长安入川最近的道路,沿途馆驿多达11处。中唐以后,傥骆道成为官道,官员任免,回京述职,多走此路,路上曾经遍布亭帐馆舍,以备军旅之用。建中四年(783)唐德宗避乱南郑,广明元年(880)唐僖宗去蜀,取道傥骆。宋代,以秦岭为界而成为宋金要塞,骆峪以北,连同长安在内大片北方地区是金朝的地界,傥水河谷以及华阳、洋县、汉中南方领域为大宋。傥骆道自明代以后因奇险而疏于使用。1935年,李先念、徐海东、程子华曾率红二十五军走傥骆道,北上抗日。1949年5月,渭北三原、高陵、泾阳、武功等县保安队、警察队约3000余人,时称“十大县团”,入周至楼观、马召沿山一带祸害百姓,负隅顽抗,被人民解放军在西骆峪附近迎头痛击,沿山西窜。1958年10月始建西骆峪水库。1968年冬续建西骆峪水库,1970年7月竣工,为当时周至县最大的水库,设计库容569万立方米,水面达4平方千米。在今西骆峪水库西侧,传说为骆国古城遗址,为黄土夯成,呈方形,占地约10亩,部分遗址已被水淹没。在水库南侧,有巨石相垒为台,为骆口驿站的围墙一角。2005年12月,古骆国遗址被周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傥骆道作为穿越秦岭南北五大古道之一,是秦岭古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道。现今留存有唐代驿站遗址、古栈道遗址、古代铜矿遗址、姜维点将台、玉皇庙、禹王庙等。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王勃、柳宗元、元稹、岑参等曾来骆峪,刘长卿、卢纶、王质夫、陈鸿等名人寓居周边山麓。岑参作《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韩琮过骆峪作《骆峪晚望》。白居易作《祗役骆口,因与王质夫同游秋山,偶题三韵》《骆口驿旧题诗》,甚至他曾在骆城驿的墙壁上提笔留诗:“石拥百泉合,云破千峰开。平生烟霞侣,此地重徘徊。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2008年9月,傥骆道遗址周至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转载自《西安地方志》2024年第四期,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点击以下标题,观看我们制作的十集电视纪录片《陈仓道》:第一集 雄关漫道 第二集 践草为径
第三集 栈道千里 第四集 暗度陈仓
第五集 出师未捷 第六集 力挽狂澜
第七集 铁马秋风 第八集 血雨腥风
第九集 浴火重生 第十集 正道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