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人和事
温暖着这座城,感动着一些人~
2024年第四季度“垫江好人”名单出炉
他们在平凡生活中践行道德义举、传递善举力量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敬可亲的人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感受社会温暖,汲取榜样力量
☟☟☟
何显吉,男,75岁,中共党员,垫江县高峰镇大井村1组村民。 他致力传承推广“高峰薅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成立传唱队,作为队长的他将这项传统艺术带入学校,培养年轻一代的兴趣,“高峰薅秧歌”成为当地文化名片,展现了川渝农人的精神风貌,激励着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 |
工作八年,他先后协助调解矛盾纠纷500余起,协助办理案件100余件,进村入户走访10000余人次。2023年9月,垫江县城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作案后迅速逃窜至普顺镇藏匿,获悉情况后,普顺派出所立即组织开展地毯式搜索行动,陈超结合“一标三实”工作,梳理辖区极易藏匿地点,当晚23时许,陈超在普顺街道一门市内发现躲藏的犯罪嫌疑人,并及时上前将其制服,嫌疑人的落网为案件快速侦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
2010年,谭得明脱下军装穿上警服,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警察,组建1+1+3+N的流动教官团队,抓好“警师制”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创新推行“流动送教基层”活动。从警9年以来,先后撰写各类分析报告100余篇,参与处置各类突发警情50余起。退伍从警的路上,谭得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心”的誓言,在公安岗位上继续书写着忠诚与担当。 |
汪兴弟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他在森林防火、防汛救灾等时间永远冲在最前面,同时主动谋划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文旅项目建设,为集体经济增收3万多元。一年多来,他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外送柑橘到多地开展展出,成功售出柑橘近2万公斤,销售柑橘、土鸡鸭等近30余万元,让“包家甄橙”品牌与甄桥柑橘产业完全融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
万静,女,34岁,中共党员,垫江县黄沙镇卫生院药师、健康管理师、经济师。 自参加工作以来,入户居民随访2500余家,累计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处方审核10万余张,处方点评3万余张,个体化指导用药,为老年居民精心编写用药小贴士1650余条,避免用药差错560余人次,此外,她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讲座和义诊活动,广泛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受益人群1万余人。 |
建立“非遗绒花”工作坊,开设“非遗绒花”课程,将非遗绒花项目融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学院教学活动之中,研发“非遗绒花”技艺为特色的文创产品等。她指导学生完成的作品《牡丹绒花》等30件作品成功参加“中国重庆——南非(城际)职业教育国际交流活动”,2024年4月她的非遗文创设计作品《绒花凤凰花团扇》《绒花牡丹发冠》均获市级一等奖。 |
在2024年暴雨灾害和森林防火期间,他统筹县乡村三级应急救援力量,深入26个镇街开展镇村队伍点验培训,摸排救援需求,协调应急救援物资。2024年,他带领重庆市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任务17次,直接营救群众102名,指导协调其他应急救援队伍营救群众300余名,消除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的风险隐患17处,以实际行动践行“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的铮铮誓言。 |
2016年9月,创办了残疾儿童特教班,承担肢体、智力、脑瘫残疾儿童的教育任务,创造性提出“康教托”三结合的教育理念,探索出“六步教学法”,对特教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并建立了《残疾学生个性化训练档案》。在她的带领下,2016年以来,垫江县圆梦残疾人服务中心通过康复教育托管融合服务,至少挽救了300名残疾儿童及300名儿童家庭。 |
她的丈夫于2004年离世,廖祥英便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她不仅需要照顾年迈的婆婆,同时还需要抚养正在上大学的一儿一女。当婆婆生病时,她总是无微不至的照料,这一坚持就是20年。岁月流转,廖祥英的孝心始终如一,如今婆婆已达101岁高龄,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真谛。 |
1980年他妻子患上严重精神病,1993年他母亲确诊食道癌晚期,这对他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望着病中的妻子、患癌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孩子,他毅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身兼数职,每天在附近工地上扛水泥、搬砖。他现在却患上冠心病,即便是这样,他说:“我是家里唯一的希望,这是我的责任。”这位老实巴交的农民,30多年的坚守和陪护,照顾着妻儿和母亲,撑起了一个家,他用无怨无悔铸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
生活小贴士
1.使用燃气设备时务必保证室内通风良好,可安装通风设备,如排风扇等,防止一氧化碳积聚。
2.在家中合适位置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能及时检测并发出警报,以便在中毒发生前采取措施。
来 源:文明垫江
编 辑:宁思娣
校 对:张瀚月
值班编委:杨亚洲
主办单位:垫江县融媒体中心
声 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法律顾问:重庆奇策律师事务所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其他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