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然博物院持续保持创新力 “搞活运行机制”

文化   2024-12-24 08:08   江苏  

“动物界的超级奶爸”展览现场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代表,担负着自然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活化利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使命。浙江自然博物院(以下简称“博物院”)多年来致力于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文化交流等主业,自我加压、勇于创新,在提供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不断增强生机和发展活力,努力在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中走在前列。




创新展览形式,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浙江自然博物院充分挖掘社会潜力,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展览筹划,运用“众包、众筹、众创”的策展模式,集众智、汇众力,激发社会文化创造活力。通过与社会各界合作,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弥补自身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不足,提升展览质量、丰富展览内容。利用专业机构、专家学者的力量更新展览理念和技术手段,学习更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专业策展经验,提升展览的学术价值;利用社会公众的力量获得即时反馈和建议,改进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展览活动的社会价值。


2024年8月15日至18日,博物院主办、贝壳城会玩协办的浙江省内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贝展“贝壳嘉年华—2024杭州国际贝壳展”开展。展览首次以展销会的形式展出,贝壳城会玩、陆贝集等合作方提供了展览展销的2000余种、10万余件珍稀贝壳,观众不仅可以欣赏来自世界各地的贝壳,还可以购买、收藏贝壳和相关工艺品。该展销会最终销售件数约5万件,营业额约75万元。合作方还邀请了来自菲律宾、俄罗斯等19位国内外知名贝壳收藏家,如俄罗斯知名贝壳采集人Oxana、比利时知名贝壳学家Guido Poppe、上海冈瓦纳自然博物馆创建者何径等为观众带来9场贝壳科普讲座、4场科普活动和2场贝壳拍卖会,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贝壳背后所蕴含的生态奥秘和人文历史。

2024年10月,博物院与我国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文教基金会合作推出的“我家虫住民宿”特展开幕。在展览筹备期间,博物院向公众征集家中发现的节肢动物实物标本、照片、视频等,在展览现场展出,真实呈现常出现于家中的节肢动物种类及其栖息环境。众筹展品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激发公众对展览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众筹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宣传,可以进一步提高展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博物院还整合资源,推出“龙行浙江—浙江出土恐龙化石”“飞羽之美—鸟类科学艺术展”“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专题展”“吉祥彩光—浙江自然博物院院藏珊瑚精品展”“海底宫殿—珊瑚礁生物特展”“向海之旅—重返海洋的爬行动物”“海底刺客—带刺的海洋生物”“福禄寿喜·美好生活—中国吉祥文化特展” 8个“菜单式”临特展,将优质展览输送到北京、西藏、四川、广西及大连、常州、延安、深圳等地的博物馆。博物院还每年推出5个未成年人生态教育图片巡展,在省内各地县市的中小学、图书馆、文化礼堂等巡回展出。


浙江福井恐龙大展现场





搞活运行机制,

吸引优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的国有博物馆属于国家事业单位,财政由国家全额拨款,实行项目预算制管理“收支两条线”。这种全额拨款的财政支持模式有助于维持博物馆的稳定运营,确保了博物馆的公益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馆的发展活力。


浙江自然博物院现有藏品30万余件(组),从资源利用角度看,仅是早九晚五的开放,展示和服务都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资源利用率偏低。为更好满足民众需求升级,博物院率先尝试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置的新模式,于2022年6月首创“24小时博物馆”,建筑面积310平方米,以认识身边的动物、植物、矿物为主题。展览虚实结合,运用数字技术呈现海量藏品信息,展出特色展品300余件,每季更新约50件,让观众常看常新。开放时间为工作日10:00—22:00,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10:00—24:00,是常态化延时开放的实验型文化新空间。通过院方提供业务支撑,第三方参与运营,减少了人力成本支出。采用以公益性为主兼顾经营性的运行机制,第三方自负盈亏,不增加财政负担,初步实现了可持续运行。

24小时博物馆积极回应教育“双减”之下公众对博物馆的新期待,是满足学生课后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市民、游客晚间观看博物馆新期待的常态化延时开放的实验型文化体验新空间。24小时博物馆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多方位开拓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品牌。如根据“猫头鹰博士”IP形象原创系列文创产品,包括抱枕、贴纸、口罩、雪糕、徽章等,深受观众喜爱。今年创新推出“万物之森”系列文具套装和“光年之外”陨石套装礼盒,亦广受欢迎。

浙江自然博物院探索三权适度分离机制是一种可持续的、可复制的开放模式,也为国内其他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24小时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只需占用有限的场地面积、少量的人力资源、相对较低的运维成本,就能充分发挥藏品资源和展览优势,进一步用好用活博物院丰富的藏品和场馆资源。截至今年9月,已接待观众60万余人次,累计营业额280余万元,举办研学活动360余场,系列报道累计阅读量300余万次,相关网络信息2700余万个,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浙江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




加强国际交流,

积极争创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博物馆







近年来,博物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多个方面开展了合作交流。

博物院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于2004年缔结姊妹馆,20年来,两馆在陈列展览、野外考察、科学研究和人员交流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

2014年以来,博物院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合作办展19次,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两馆缔结姊妹馆20周年之际,今年9月博物院与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联合举办“浙江·福井恐龙大展”。该展览是博物院首次引进国外博物馆的恐龙进行展示,也是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的恐龙首次走出日本进行展示。

2019年,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博物院与俄罗斯达尔文自然博物馆签订了友好合作框架协议,缔结成为中俄友好姊妹馆。2023年3月,博物院引进俄罗斯达尔文国家博物馆的“动物界的超级奶爸”特展,通过图文、标本和油画,介绍动物爸爸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扮演的各种角色。8月,博物院“龙行浙江”图片展在俄罗斯达尔文自然博物馆开幕,展览精选浙江出土的恐龙化石标本图片,展示了浙江白垩纪恐龙科研成果,给俄罗斯民众带来一场恐龙科普盛宴。11月,俄罗斯达尔文自然博物馆“俄罗斯‘虫’林魅影”特展在博物院展出,吸引了近15万名观众参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23年,博物院与美国阿肯石通公司和洛杉矶自然博物馆签订合作,将于2025年在美国洛杉矶自然博物馆举办“中国矿物展”,这是博物院首次在美国合作开展特别展。

自2011年始,博物院与野性中国工作室合作,连续14年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引进“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作品巡展”。通过展览,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顶级的摄影作品,还能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自然力量。

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博物院借鉴学习先进经验,共享藏品、研究成果、展览设计等优质资源,推动博物馆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让公众有机会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丰富文化多样性,同时也提升了博物院的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和学者,通过民间交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接下来,浙江自然博物院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在日常运营、科学研究、展览策划和教育活动中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努力争创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自然博物馆。





博物馆头条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直属国家文物局,指导“博物馆头条”发布博物馆行业发展研究成果与“中博热搜榜”系列数据调研榜单;行业内刊《全国博物馆周报》编辑中心;以专业视野链接全球博物馆,以数据视角赋能博物馆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