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前后,行走在汉阴县铁佛寺境内,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季节的色调里织就出斑斓的彩锦,冬日暖色在眼前肆意铺展。山林之下,淫羊藿、天麻等中药材长势良好,成群结队的土鸡用此起彼伏的打鸣声为寂静的村庄增添了无限活力。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近年来,铁佛寺镇党委、政府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依托林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按照“1244”发展思路,锚定国企带镇村和集镇建设两个重点,培优蚕桑、中药材、特色养殖、农旅融合等产业,把发展山林经济作为带动百姓增收的重要举措,全力破解山林经济发展瓶颈,不断拓宽“两山”转换路径,奋力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和集镇功能两个提升,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作出了有益探索,绘就出山林经济富民兴业的壮美画卷。
绿色,是铁佛寺镇最生动的底色。走进该镇四合村,还未曾完全凋败的桑叶在山坳间铺陈出一片浓稠的绿荫。产业大户黄传刚一大早就来到桑园,准备除草修枝。“今年的养蚕期已经结束了,趁着这段时间不忙,要抓紧把剩余的活儿干完,等来年春天,桑枝的芽头会发得更好。”黄传刚介绍之余,手上动作丝毫不歇,满怀憧憬的眼眸中,桑树叶子绿得发亮。
俯瞰这片山丘,以桑树为主要林木的植被镶嵌在农家小院周围,多年来,它们既是为生态添彩的嘉木,也是助农增收的“摇钱树”。
在村党支部书记汪辉的记忆中,铁佛寺镇兴桑养蚕的历史久已有之,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地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春夏时节,小蚕沙沙啃咬桑叶的声音伴着农村家庭的朝暮晨昏,汪辉的童年,也是在帮着大人摘桑叶、拾蚕茧的过程中度过的。“那个时候增收途径一般是青壮年男性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和剩余劳动力就在家里养蚕,一年收入还算可以。”
进入2000年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很多村民陆陆续续搬离大山,原本大片的密植桑园也慢慢荒芜下来,养蚕农户只剩寥寥几户。伴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全面吹响,蚕桑产业再次在这片土地上重焕生机。铁佛寺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立足“产业支部领航、合作组织运作、产业大户带动”的发展思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使得兴桑养蚕又一次成为该镇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
按照有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铁佛寺镇相继在高峰、四合、双喜、共同等村和集镇社区打造出蚕桑产业区域联合体,有效盘活闲置土地600亩,流转农户自留地400亩,整合“三个一”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争取苏陕扶贫协作资金560万元,建成规模化桑园1200亩、标准化蚕室9个,购置蚕具400套,可满足单季养蚕200张。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投产运营汉阴县首家蚕丝被加工厂——汉阴县佳乡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使得种桑养蚕、缫丝织造、扯绵制被的产业链落地生根,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实现人均增收数千元。而今,一缕蚕丝连接起铁佛寺镇种、养、收、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使得蚕茧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茧,蚕丝成了牵引村民走向富路的“金丝线”。
以“特”兴农富乡亲
千亩桑园万亩林,19.7万亩的林地面积,赋予了铁佛寺镇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而如何有效地将林地资源利用起来,让山林经济焕发光彩?曾是铁佛寺镇党委政府全力冲击的重要课题。 把视野聚焦在合一村,连日来,村民们都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前年种下的天麻可以采挖了,在靠近山林的灌木丛中,手持农具的村民小心翼翼地用锄头刨开表层的腐殖质,露出下面的土壤,一个个胖乎乎的天麻就藏身于此。
种植大户查海家带着村民忙活了半天,顾不上擦一擦额头的汗珠,喜悦的笑容在脸颊舒展。“今年天麻收成不错,一亩地能赚上千元,这两年算是没白忙活。”
夕阳西下,采挖天麻的村民们接二连三地从丛林中走出,走在最后面的村民肩上挑着满满两筐天麻,光晕打在竹筐上,像是给土黄色的天麻渡上了一层金辉。早早等候在道路旁的亳州药材商迫不及待地走上前,拿起一枚天麻满口夸赞:“这么大个,真是难得,还是你们这地方好,种出来的天麻个个上乘……”待到汽笛声远去,查海家数数手中的红票子,领着村民心满意足地朝家的方向走去。
在整个合一村,600亩天麻是村上重要的支柱产业,除此之外,还有700多亩的猕猴桃,今年新发展的淫羊藿,都是山林经济在这片土地上的具体显现。依托这些产业,去年合一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0万元。“目前中药材种植和猕猴桃就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都是林下种植的作物,通过劳务用工、土地入股、租金分红、反租倒包等形式,能够有效将村民嵌在产业链上,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党支部书记冯友国在村上干了20多年,眼见着大家伙儿的腰包渐渐鼓起来,言语间满是欣慰。
锚定山林经济发展定位,围绕林下特色产业,铁佛寺镇切实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积极探索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重要路径,在全镇发展高山天麻2000亩,建成天麻烘干、0代花粉种培育厂房各一处,2023年全镇鲜天麻年产量24万斤,产值260余万元,带动农户50余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与此同时,该镇新发展淫羊藿1600亩,并计划全年种植2000亩,带动村民500余户增收。另外在以合一村、铜钱村为主的村庄累积种植1100亩猕猴桃,蹚出了以农户为主体、返租倒包划片到户、管护成本降为零的新路子。
随着这些多元产业的陆续壮大,山林经济的成效愈发明显,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回响,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鸣奏出一曲曲激荡人心的歌谣。
“畜”力满满奔振兴
每年到了年底,铁佛寺镇共同村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就到了最忙碌的时期,特色产品熏鸡经过近两年的大力推广,已成为该镇的一张特色名片。
村民曹承香是制作熏鸡的好手,到了销售旺季,她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杀鸡、腌鸡、熏制,一整套流程忙下来,往往连饭都顾不上吃。“我们这里的熏鸡为啥能出名,一方面是因为加工的过程精细,但最主要的还是原材料好,鸡都是吃虫子、粮食,喝山泉水长大的散养鸡,也不用关在笼子里,在山林里头围几张网,鸡群每天撒欢跑,长出来的鸡肉质紧实、味道香浓,不管咋做都好吃。”
接过话茬,合作社负责人章汉忙不迭介绍起熏鸡产业的现状。“早在‘十四五’初期,镇上就将土鸡养殖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发展,在多个村规模化养殖土鸡,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产品种类,2021年腊月,共同村开始尝试加工了一批熏鸡投入市场,没想到反馈非常好,产品供不应求。我们就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又修建了熏鸡生产车间,引进了烘干设备,去年生产熏鸡5000只,销售额80万元左右,今年准备再扩大生产规模,让铁佛熏鸡的品牌更加响亮,辐射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在植被葱郁的铁佛寺镇,特色养殖串起了为民谋福祉的产业链。离开共同村,集中村的肉牛养殖亦让人眼前一亮。标准化的养殖场内,一头头体型壮硕的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吃着精心搭配的草料,200余头的牛群既是为集体经济注入源流的重要产业,也是让村民能够挺起腰板的底气。依托苏陕协作资金和陕煤集团的定点帮扶,该村建成一期养牛场1座,累计出栏西门塔尔肉牛150头、实现销售额近300万元,为村集体创造收益40余万元,千万级肉牛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去年年底,集中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突破100万元的大关,成为汉阴县首批村集体经济收入越过100万元大关的3个村之一。透过这一组组喜人的数据,以养殖为主导产业的集中村,正朝着振兴高地跃升前进。
田畴沃野间,新的希望正在升腾,新的目标正在召唤,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铁佛寺镇党委书记龙艳对下一步的发展信心满满:“全镇上下将聚焦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围绕产业特色,深挖资源禀赋,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集聚优势、竞争优势,积极探索山林经济新业态,拓宽富民增收路,不断做实生产力、做强竞争力、做细凝聚力,将铁佛寺镇打造成点绿生金的典型样板。”
来 源:安康日报
编 辑:龚宝 编审:王霄 终审:王凌功
投稿QQ:249278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