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瓣豆( 学名:Dysolobium grande (Wall. ex Benth.) Prain )为豆科蝶形花亚科镰瓣豆属下的木质缠绕藤本植物,原生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印度、尼泊尔、孟加拉、缅甸、泰国和中国南方 ( 分布区域见下图。图片来自 英国皇家植物园 邱园-- The Royal Botanic Gandens,KEW )。国内多见于云南、广西和贵州南部( 约海拔 300-450米 )的山坡、山谷林中湖潮湿处或林缘、河边等地。
镰瓣豆的茎先缠绕于附近的大树上,然后就朝着阳光开始了不断扩张和向上的野蛮生长;它的叶片翠绿,近圆形至菱状卵形(个人觉得更像心形),犹如给攀附的树干披上了一身厚厚的绿色铠甲,甚至将之完全覆盖;总状花序腋生,数十个花蕾聚合成细长的塔状,自下而上盛开的每朵花冠通常为明艳的浅蓝紫色,带有微红或蓝色的条纹,非常美丽;基部的龙骨瓣镰刀形,瓣片近卵形,先端形成上弯成反弓形的窄筒,结构独特,别树一帜,也为它赢得了 “ 镰瓣 ” 之名 。它的荚果与其它豆科植物相类,只是在种子间略微隘缩。
1897年,由曾在印度加尔各答植物园工作,后来成为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园长的苏格兰植物学家 大卫·普莱恩爵士 ( Sir David Prain,1857年7月11日至1944年3月16日)首次发表了关于本种的官方描述。曾在印度进行过长期植物研究的丹麦裔外科医生和植物学家 纳撒尼尔·沃尔夫·瓦利奇( Nathaniel Wolff Wallich,1786年1月28日至1854年4月28日 )以及英国植物学家 乔治·边沁 ( George Bentham ,1800 年 9 月 22 日 - 1884 年 9 月 10 日)对本种的研究也贡献良多,因此在学名中,可见到三人名字的缩写。
本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摄于西双版纳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