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 DL
论文介绍
题目:PhenoCropNet: A Phenology-Aware-Based SAR Crop Mapping Network for Cloudy and Rainy Areas
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论文: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720850
创新点
引入物候信息:PhenoCropNet在模型中明确融合了作物物候知识,包括关键生长期和关键日期,提升了对物候特性相似作物的区分能力。 层次化注意力网络:采用双层BiGRUA和自注意力机制,分别提取关键日期和关键生长期的特征,兼顾局部与全局的物候特性。 快速大规模制图:结合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实现快速大规模作物制图,适用于湖北省以及类似地区的冬季作物分类。 早期作物识别能力:通过时间序列SAR数据的动态信息提取,实现了作物在早期生长期的识别。
数据
区域:湖北省,中国中部地区,面积约185,933 km²。 特点:湖北省是典型的多云多雨地区,具有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小农种植模式,为作物分类带来挑战。 作物分布:
冬小麦:湖北省冬小麦种植面积位居中国第十二位。 冬油菜:湖北省冬油菜种植面积位居中国第三位。
数据源:Sentinel-1卫星时间序列SAR影像。 观测周期:2020年10月22日至2021年6月7日,共17次观测。 极化模式:VV和VH双极化。 分辨率:10米。 数据预处理:
在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上完成,包括热噪声去除、辐射校准、地形校正和重采样。 自定义处理:采用散斑滤波和辐射地形归一化,总数据量达到600 GB。
采样时间:2021年4月24日至26日。 采样方法:
冬小麦:在抽穗期采集。 冬油菜:在结荚期采集。 实地调查过程中使用GPS工具记录作物类型、位置和照片。
覆盖范围:湖北省11个县,路线总长959公里。 样本分布:
作物类型样本:冬小麦、冬油菜。 非作物类型样本:包括水体、休耕地、人工建筑等,通过高分辨率影像视觉解译获取。
数据划分:样本按地理区域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 样本数量:
作物样本数量根据种植面积分布不均衡,尽量保留全部标注样本。 非作物样本数量保持平衡,但不同类型的标注像素数可能存在差异。
物候期划分:
冬小麦: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冬油菜:发芽期、抽苔期、开花期、结荚期、成熟期。
关键物候信息:
每个物候期中最重要的日期和生长期由物候注入模块(PAI)自动提取。
方法
总体框架
物候注入模块 (PAI):引入作物生长日历信息,将时间序列数据划分为若干物候阶段。 层次化注意力网络:分两个层次提取关键日期和关键生长期的特征。
物候注入模块 (PAI)
目标:通过将时间序列数据与作物生长日历相结合,增强模型对关键物候阶段的关注。
实现:
将SAR时间序列按作物物候期划分为多个不重叠的子序列(如发芽、抽穗、开花期)。
注入先验物候知识,使网络能够利用不同物候期的重要特性。
作用:帮助模型理解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特性变化,从而区分物候相似的作物。
层次化注意力网络
(1) 关键日期注意力层:
输入:每个物候阶段对应的时间序列数据。
处理:通过独立的双向GRU模块提取时间序列中特定日期的重要特征。
输出:每个物候阶段的日期特征权重。
目的:虽然SAR影像能够连续监测作物生长,但不同日期的分辨力不同。该层集中提取区分度高的日期特征。 双向GRU模块:
作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的长时依赖关系,捕捉时间上下文信息。
特点:双向设计确保既关注时间序列的过去特征,也关注未来趋势。
输入:整合所有物候阶段的输出特征。
处理:通过一个全局的GRU模块提取关键生长期的重要特征。
输出:综合的生长期特征权重。
目的:作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形态特征变化显著,通过关注关键生长期提高分类精度。
快速处理与大规模制图
平台: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 (GEE)和Google Colab平台,处理大规模SAR数据。
流程: 在GEE上完成数据预处理,如去噪、校准和重采样。
使用Google Colab训练PhenoCropNet模型。
输出大规模作物分布图。
优势:该方法结合云计算,适用于不同地区的快速作物制图。
实验与分析
本文通过引入物候信息和层次化注意力机制,在作物分类中表现优异,相较传统方法和其他深度学习模型展现了更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在区分物候特性相似的作物时,PhenoCropNet的分类效果更加显著。
精度对比
可视化对比
特征可视化
更多图表分析可见原文
公众号欢迎优秀作者投稿!可加入优秀论文作者群:欢迎加入AI遥感优秀论文作者群!
欢迎关注
分享遥感与深度学习领域的技术、论文、书籍、新鲜事。
欢迎加入遥感与深度学习交流群(点此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