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科创高地的人文经济“新主张”

政务   2024-11-14 11:25   四川  

2024成都高新区书香活动现场。


“有书香的地方就有未来感。”
11月8日,在2024成都高新区书香活动现场,知名主持人敬一丹有感而发,点赞成都高新区书香氛围。
“未来感”,这是一个常常与“科技创新”挂钩的词语。如今被用来形容一座阅读氛围浓厚的城市,却也恰当。
自198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以来,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国家级高新区走过了科技创新与制度改革的36年探索征程。在科创驱动下,“农田荒地变科创高地”的城市变革,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上演着。
极小单位土地撬动超高回报GDP,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的巨大助推力,早已有太多例证。但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物质经济需求的满足是基础,再往前走,就是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与体验。
来到这个阶段的成都高新区,其发展建设的目标就不仅是科学技术的突破、产业要素的集聚,而要考虑产城如何融合、优质文化资源如何供给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科技与文化如何交融共生的问题。
成都高新区,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撬动了14.5%的GDP,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这座极具“未来感”的科创高地,正通过阅读探索出人文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近悦远来 书香高新

成都高新区对人文经济新路径的探索,首先体现在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上新”。实体书店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抓手。
早在2018年,基于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大势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前瞻性把握,成都提出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天府文化的沃土之上,塑造“书香成都”。借着这股“书香风”,成都高新区乘风而起,孕育出属于自己的“书店style”。
2023 年夏天的一个寻常周末,“蓉漂”青年蔡平偶然来到散花书院,在这里发现了“新大陆”:“日益嘈杂的都市里,竟然有如此静谧的存在。”自此,穿过外层“快里”的喧嚣,直奔位于“慢里”之中的书院,成了蔡平每个周末的日常。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李白的喟叹为这里披上一件浪漫外衣。而这座在隋唐时期就以成都四大名楼之一闻名遐迩的散花楼,如今又呈现着新的风貌:文化讲座和生活文创应接不暇,低声交谈的访客和受邀演讲的大咖相映成趣,静默千年的文化空间,如今焕发出新的生命。
在照顾书店日常运营之外,成都散花书院创始人廖芸还在筹备店内阅读空间的升级改造方案。而根据最新出台的《成都高新区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她将拿到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装修补助。
对于书店老板来说,这可能是笔“意外之财”。但对于成都高新区来说,支持实体书店的新建与品牌升级,进万企、解难题、拿出真招实招为企业纾困解难,则是一项必要支出。
在11月8日的活动现场,成都高新区宣布三天活动发放100万元实体书店消费券,启动2025年成都高新区实体书店扶持资金500万元、实体书店消费券500万元。
政策背后,藏着成都高新区致力人文经济发展的决心。从短期来看,实体书店持续生长与升级,将形成更多具备人文美学的文化体验空间,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从长远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将在此集聚与成熟,赋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千年交子 创新高新

实体书店是文化创意产业中最常见的市场主体,也是成都高新区人文经济新范式探索的第一步。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根本动力,在于两者能够实现有益互动与双向赋能。一方面,科技带动文化生产技术的革新,催生新型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文化肌理融入创新过程,使创新更有温度与人情味。
对于前半部分故事来说,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就是最好的见证者。以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为核心载体,成都高新区如今聚集了腾讯、抖音等中国互联网巨头企业、数字文创领域头部企业六百余家,催生了《王者荣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现象级“成都造”产品,吸引技术支撑、内容创作等全产业链条产业集聚于此,基本形成引领成都数字文创产业发展的生态聚落。
科技单方面赋能文化,是太多高新区共同的长板。高新区的普遍优势是科技创新,但从农田荒地巨变而来的产业新城往往缺少历史文化底蕴。文化反作用于科技的叙事能否成功,才是两者融合的难点所在。
成都高新区的文化传承,或可从千年前的“交子”说起。公历1024 年,成都“交子”收归官办,成为世界上最早由国家正式发行的纸币,自此拉开了成都连接世界的千年金融征程。作为孕育交子这一划时代创举的摇篮,成都高新区早已将开放、创新的交子文化融入血脉,成为更多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的滋养原料。
城市文脉根基千年未断,成都高新区这片集聚了高科技企业和青年人才的创新高地,自然踏上了人文经济新范式的探索征程。
革新具有时代性,而时代是由人创造的。在成都新范式的探索中,群众、企业与政府,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群众是市场需求的核心主体。2023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增速在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作为第二个消费总额破万亿元的省会城市,成都对于文化精神产品的向往是产业革新的原动力。
其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而运营生存。截至2023年,成都高新区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781家,汇聚各类人才超80万人,每年吸引青年本科人才落户近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与人才的聚集使城市有了创新的智慧载体。
而政府打造的良好营商环境与政策引导,则将企业的创新能量放大。为加大对数字文创领域的扶持力度,成都高新区明确提出对影视动漫创作、新技术研发等方面最高达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设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为其解决融资之困。
多方努力让产业之花绽放。据成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495.99亿元,同比增长27.8%,其中,成都高新区是重要贡献来源。

以文润城 人文高新

成都高新区不乏像散花书院这样由书店衍生而来的文化空间。藏身菜市的低调书屋,人气爆棚的钟书阁,基于老牌文轩书店基础上新生的“亲子书店”,各类风格,应有尽有。在“书香高新”建设目标的指引下,这里已经拥有20家各具特色的书店,有6家为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书城。
助书店、建场馆、扩演出……一间实体书店的开业、一座场馆的落成,一个文化空间的搭建,所承载的并不是一个地理场所对应的简单功能,而是市民文化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而书店、博物馆、剧院等新型文化消费空间的升级,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驱动着这座创新之城与市民游客的双向奔赴。
“与过去单纯逛街购物相比,现在大家更重视精神生活和文化消费,越来越追求功能价值之外的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成都生活了4年的蔡平说,他和朋友们如今都更喜欢融合了文化体验的消费活动,例如观展、看剧、购买文创产品等。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就因《孔子》《卡门》《只此青绿》等国内外经典剧目,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不仅如此,成都高新区每年开展各类市民文化活动超千场。其中2024年年初举办的“风华正茂,成都我的家”元宵节活动,就吸引了20万余人现场参与,带动消费金额超亿元。
成都高新区加快文化与科技交融互动的人文经济学实践,在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使其拥有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和生活体验,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
自此,城市有了“主张”,经济有了“灵魂”。


信息来源:《南方周末》2024年11月14日A8版

成都高新
分享区域政策,服务创新创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