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相关安全问题的频发,新能源汽车的运行安全性能检验已成为迫切需求。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2472万辆,强化安全检验不仅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措施。
今年8月,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正式发布,新规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执行。
《规程》规定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的程序、项目和要求,适用于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的运行安全性能检验,其他类型新能源汽车则可参照执行。
按照《规程》要求,从2025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在进行年检时,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检测和电气安全检测将成为必检项目。
新能源汽车检测项目
电池“充电安全”列入考核重点
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电池充电安全性会成为车检的重点考核点?
众所周知,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安全性能。一旦电池出现问题,不仅会对车辆的正常行驶造成影响,还可能对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车自燃频率最高的三个场景分别是停置时、充电中,以及碰撞后,其中充电时自燃基本是因为电池过度充电所致。而当车辆进行快充时,电池温度和电压变化很大,最容易出现过度充电,这也是电池充电检测项目只限定为配备直流快充车型的原因。
据了解,在以往新能源汽车事故中,“热失控”往往是车辆自燃的主要原因。其中,充电期间的动力电池“热失控”尤为频发。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8月19日,广东省惠州市某小区地下停车场失火,3辆轿车和多辆电动自行车被烧毁,所幸无人员伤亡。经调查,起火原因为一辆二手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引起。9月1日,安徽省淮南市某公司内,一辆正在厂房内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突然发生火灾。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共召回387次,涉及车辆约701.7万辆,其中涉及动力电池可能导致火灾风险的共计65次,涉及车辆44万辆。另据新能源汽车召回数据信息分析,因“动力电池热失控缺陷”导致召回的新能源汽车占该类汽车召回总量的3%。
拿电池温度来说,锂电池的理想工作温度为20-30℃,在这个温度下锂电池的寿命长、性能稳定。一旦电池温度超过60℃时,内部的电解液就会产生气体、膨胀,并且电池也会迅速升温。
因此,在《规程》中,对于搭载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车型,明确要求充电最高温度分别不超过65℃和60℃。该温度限值符合动力电池工作温度合理区间,也远低于电池系统“热失控”的临界温度。
“车检”给造车企业提出更高安全标准
《规程》的发布给汽车制造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符合检测的要求,企业需要对电池的生产和检测流程进行全面升级,确保每一块电池都能达到安全标准。这不仅要求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还需要完善检测体系,确保每一块出厂的电池都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
《规程》发布以来,也引发了不少新能源车主的热议,不少车主表示,“虽然年检和后期电池等维护成本导致电车用户的成本增加,但是跑在路上还是多了一份安心”。
对于车主而言,意味着要在日常使用中关注电池的保养和使用情况。同时,在充电时也要注意选择正规的充电站和充电器,避免使用劣质产品对电池造成损害。
也有车主提出疑问,插电式混动车型是不是既要进行油车项目的检测,又要进行电车项目的检测?据内部人士表示,检测费用最终会由市场来决定,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的提升,各家检测市场未来如何竞争,如何定价,要根据市场情况。
对于营运车辆的车主来说,由于每天高强度充放电、行驶里程不断增长情况下,电池功能的衰退速度可想而知。如果车辆没有通过安全检测,那么后续的维修将会花费不小的费用。加上如今网约车市场饱和度以及平台高抽佣的情况,赚的钱都要贴到保养上去了。所以这部分群体的权益如何保障就十分考验政策以及厂商。
此外,《规程》的发布引起了汽车检测行业的广泛关注。多家公司早已为这一市场变化做好准备,其中安车检测、中机认检、多伦科技等行业“领头羊”已经开始在新能源汽车检测领域进行布局和试运行。
公开报道显示,预计到2027年,具备新能源车检测能力的站点渗透率将达到90%,年均市场空间将超过100亿元。这一变化不仅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提升,也将为检测设备企业带来显著的市场机遇。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