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结晶,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创造力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载体,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力量。韩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厚重的人文底蕴,沁润了韩城人日常生活的底色,涵养了我们的灵魂,是激励一代又一代韩城人拼搏向前的精神力量。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流经韩城,凝聚了韩城人民的精神,是韩城人民传承的文化基因,是烙印在我们血脉中的家国情怀。黄河文化是流动的、起落的、融合的,最重要的是,它是开放的、包容的。它就像一个自强不息的生命,在不断吸收能量的同事孕育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本精神、创新精神、抗争精神、融合精神、奉献精神。而位于黄河岸边的韩城,有着“黄河落日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豪情,也有着“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拼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踏遍中原的山山水水;深入百姓生活,与百姓同甘共苦;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找寻新的解决办法。韩城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发源地,故事中所蕴含的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和担当精神早已渗入韩城人的血脉当中。当前,韩城正处于经济强劲反弹、产业开辟新局和历史问题稳妥化解联动推进的关键时期,我们当以“韩城当自强、吾辈当自强”的自觉,投身“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洪流,推动韩城强势崛起、逆势飞扬,奏响“小城逆袭”最强音。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书籍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人们探寻过往的足迹。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一座不同寻常的文化大山,它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呕心沥血撰写《史记》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就是韩城人。司马迁忍辱负重,以其卓越的史才,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如果没有《史记》,我们不会认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更不会听到,那些震烁几千年的名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用绵延千年的历史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用三千年的历史、数百个风云人物起落的一生,直击华夏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内核”:我们在舜和禹的身上,学会恭谦仁爱的美德;在越王勾践身上,学到“成大事,必隐忍”的处世智慧;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感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相处之道;在汨罗江畔,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也正是如此触动心灵的力量,让我们有了根,有了魂,有了前行的力量。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身残志坚,“究天人之变,成一家之言”。从《史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太史公贯穿古今,回荡天地的一股浩然正气,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开阔,也让我们从立身行事、所言所行中,定是非、辨善恶、明得失,从而更好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守正创新推动韩城经济延续回升向好态势。我们也通过不断学习司马迁的精神,在韩城追梦的路上,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须有我”的决心,立鸿鹄志,做追梦人。在历史的星空下,无数的英雄人物以其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勇气,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薛峰水库建设事迹陈列馆、范家庄第一党支部旧址、郭孝义先进事迹陈列馆、番地事变革命旧址……这些红色地址渗透和传唱着深埋于韩城热土上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无私奉献、砥砺奋进的坚毅品格以及英勇抗战的家国情怀。韩城正处在浴火重生的关键时期,这些英雄的事迹,就像是一座座灯塔,指引着这座城市直面困难与挑战,重拾升势、重塑形象,以不屈不挠的奋进姿态,成为黄河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激励着我们,以迎难而上的勇气,坚持到底的决心,不忘初心,为韩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城市充满了“书卷气”,也让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我们,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律动中,以强烈的文化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勇气为帆,以行动为桨,助力韩城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