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浙江篇|慈溪农民演说家: 乡音“名嘴”植阡陌 田野育出文明花

政务   2024-11-19 15:54   北京  

   “我2015年回到横河镇大山村成立了建立水稻农场,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农创客,和土地打起了交道……”彭启启真情实感地讲述自己农创客的故事;“家事国事天下事,家谱里的文化记忆和家风传承,能够助力全社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良好氛围……”励双杰娓娓道来2万册家谱里的家国文化。

  10月11日,浙江省慈溪市“农民演说家”励双杰正在介绍自己的经历。新华网记者 钟奕摄

  这些乡音“名嘴”,是经过慈溪全市海选、PK,历经“专家评、群众选”,成为“农民演说家”代表,他们走上“百姓舞台”、走进农家大院,用最质朴的语言,娓娓讲述时代变迁、农技知识、奋斗故事。如今,慈溪共有“农民演说家”队伍19支、258人。

 是乡音“名嘴”,更是倡导文明新风的践行者

  “农民演说家”胡龙德是标准的“70后”退休老党员。

  “哪个环节最需要宣传,哪里就需要我们。”退休后,热衷于文明实践的胡龙德,把宣讲目光对准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他精心设计了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课程,组织现场群众进行实物分类竞赛,这样寓教于乐的方式很快受到乡邻们欢迎。“我们横河镇相士地村是全市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提起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胡龙德满是成就感。  

  浙江省慈溪市“农民演说家”海选活动。新华网发(浙江省慈溪市文明办供图)

  为了让文明新风的种子在农村茁壮成长,慈溪打造“大舞台”,让“农民演说家”“动”起来。一辆辆宣讲大篷车开到田间地头,以“小锣书”“三北走书”“滩簧”等“土味”很重但热气腾腾、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讲农村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敬业奉献等最美故事和有礼风尚。打造了“老励来哉”等充满土味、农味、乡味的宣讲视频号, 推出《传承好家风 相亲又相爱》等百堂精品宣讲在线课程,单部课程点播量最高达16万次。

 是乡音“名嘴”,更是新时代新生活的记录者

  “种下幸福树,喜摘共富果!” 慈溪横河镇的宣讲车“农民号”开进水稻收割现场,作为国内保鲜杨梅出口第一人、林业乡土专家、“我是农民演说家”成员茅春苗,结合自身创业经历,畅谈乡村振兴、强村富民。  

  浙江省慈溪市“农民演说家”、85后新农人彭启启讲述自己的种粮故事。新华网发(浙江省慈溪市文明办供图)

  宣讲车“农民号”是今年慈溪精心打造的宣讲品牌,它集结了一批老党员、专家学者、行业模范、乡贤等共102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主题,开设流动宣讲车“农民号”,线下开展进农户、进工地、进企业等宣讲活动,与群众零距离交流,讲新时代、新故事,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送到田间地头、讲到百姓心里。

  农民演说家的队伍里,还有一支“娘子军”。胡琴映是企业家,也是慈溪梅之韵公益服务队的负责人。从2019年开始,她的身上又多了一个“标签”,那便是“农民演说家”。“我觉得我一个人不够,我要组一支‘娘子军’,把农村养老事业做优。”胡琴映这支“娘子军”,如今成了敬老院的最受欢迎的文明实践队伍。他们在日间照料中心为老人们过重阳节,上门教老人用“智能手机”……

  无论是“梅川说”,还是“娘子军”,慈溪的“农民演说家”们,以“搭农民舞台、组农民队伍、讲农民故事、为农民办事”为目标,引导农民在“生活味的演说、烟火气的分享、零距离的倾听”中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共育文明,打通基层宣讲“最后一公里”,弘扬文明有礼新风尚,记录时代新生活。

  是乡音“名嘴”,更是实践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我是浙江的,宁波慈溪的,嘎么我要讲一讲……”慈溪最年轻的农民演说家胡江珊,用自己的抖音账号“江山源选”,推广家乡慈溪和慈溪杨梅。

  “农民演说家”用一张巧嘴巴“宣传农民,引导农民”,通过“宣讲+创业帮扶”,深化“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理念,用勤劳双手实践乡村振兴,创造美好生活。  

  浙江省慈溪市横河镇开展“农民演说家”主题文明实践日活动。(慈溪市文明办供图)

  “农民演说家”、职业农民邱杰波是慈溪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近年来,他先后投入两百余万元添置和升级农机装备,并且办起了烘干中心、轧米厂,形成了水稻种植、植保管理、稻米加工的一条龙农机专业服务,并将自己的“农机王国”大门向农户敞开,积极传授知识、分享咨询、推广服务,教会了更多农民使用现代农机,提高生产效益。

  无独有偶,残疾农场主、“农民演说家”余志明不但在舞台上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还建立共富工坊,为残疾人提供产供销、技术指导等服务,累计发放种子六十余吨、种苗超百万株,安置残疾人就业8人,帮扶残障家庭41户。

  目前,慈溪通过“宣讲+创业帮扶”等形式,新增就业岗位三百余个,服务群众三万八千余人次。(采访报道组:钟奕 李雪芹 马安娜)


来源:新华网


监审:霍增龙   审核:王小宁
:王爽 张殊凡   校对:梁海燕

中国文明网
中国文明网官方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