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有一个月没有更新文章了,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工作事情比较繁杂,周六日却都有安排好了行程,导致更新延迟。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主题;
且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很适合写作一些知识科普类的文章。
由于经常出行,总会在路上带本书,前些日子一直在看一本书叫做《黎明的破晓》,描述的是文艺复兴和中世纪思潮前期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个人对于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是十分感兴趣的。
或者说,不只是文艺复兴,包括诸子百家、历代变法都有兴趣,因为那是文化最繁荣、璀璨、多元的时代,而多元化就意味着思辨和进步。
一直想写一写关于户外运动文化的东西,但话题太大,个人建议总是带有偏见的,就一再搁置。
许久未更,这次不妨仅从我的自身经历出发,以此来简单描述一下我的个人认知和观点。谈谈我参与户外的目的是什么?户外运动该是怎样的一种形态?它需要怎样的一种文化和精神意义作为支撑?
我的初心
每年我都会去一次武功山徒步,这在户外来说是一条入门的线路。为什么每年都要去一次,是有很多理由的。
其一,虽然更多的时候我会喜欢独行,但也会想要带更多的朋友一起有新的体验。武功山线路成熟,也非旅游景区,而且可以在一个周末的两天时间内完成。
其二,它拥有便捷的下山索道,每一公里都有商业补给点,是一条十分安全且景色佳的线路。正是这样,我可以放心的让每个人能够在徒步的过程中实现独处,体会天地悠悠苍山一粟的独立、融入、自信、坚毅……在山宇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交流与融入。
我一直很反对几十人组织的类团建型户外,我所坚持户外的理念就是独立自主。
其三,是对自己每年变化的审视。对我而言,这是我户外生活的起点。
每一年,我会对比自己的身体状况,对比自己的体力和耐力;
我会对比自己的心理状态,一路上的经历足以让我知道自己是否有所成长。
就像不同的年龄读同一篇诗文,不同的年代唱着同一首歌,我以不变的山河为参照,对比自己的变与不。
同一条线路在不同的季节,风景是不同的;
甚至不同时间、气候、同伴的组合交汇,都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
风雨和云海这些都是不同的收获,把酒畅聊也是另一件乐事,甚至一场白雾茫茫也会让我自知心态已然更加柔和、轻松、去了些浮躁。
我的热爱
过去的六年时间里,我走过了中国绝大多数省市代表性的户外线路,平均每月一次的出行也让我习惯了这种工作生活与户外活动的切换。往往是周五晚上出发,周日晚上回来,平日的时间也都是游泳、跑步来保持随时能够出发的计划,工作日的晚上也都是整理行装、计划新路。
这种快速的切换,让我的时间/生活过的十分饱满,有人会问我,这么不累吗?
户外生活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放松,可以让我真实绝对的放空自己,可以让我天地之间拥有这广阔无拘无束。
我拿身体的苦难来换取思想的驰骋,但这也并非苦难,这是一种十分健康的运动方式。
这些年来,我不断寻找合适的户外线路,对于中国的自然地理有亲历的了解,对于不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美食水果也都各有所爱。
真的会喜欢在每一个城市里闲逛,也真的会觉得每个地方的日出和夜市都有不同。
当我尝试选择一些国外的户外线路时,我真的发现,中国太丰富了!户外让我更了解我的国家,也让我更有底气看向世界!
我的认知
7月开始,建党100周年的通告就开始铺天盖地。地铁的广告里、朋友的聊天中都会提及最近的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
对于剧中的青年、文化、革命,总是能够让人热血翻涌。因为这是思想的启蒙,是从内而外的一次更新。
但最近的二十年来,我们的文化再也没有过飞跃和进步,文人们也是少了很多很多,“大家”们都去哪儿了?我们缺失了文化的中流砥柱!
没有文化的正向引导,没有真正有价值和深度的内容产出,我们被铺天盖地的“越刷越上瘾”给粘住了;
内容变得容易生产和容易获取,没有了门槛,也就没有了的真正好东西。
这是很可怕的,因为人群自此而开始分了层。
“知识沟”理论中描述,当信息传播越来越巨量的时候,人与人之间获取的信息差异会越来越大,而这些将进一步扩大人与人的层次差距。
再来看户外运动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年来并没有任何的主要产出,更多的传播内容只是停留在的登山记录和装备测评,线路游记和封山告示,越野赛事和事故分析。
作为大众媒体,微博、抖音刷出来的“推车徒步”,让很多人以为户外的50%是吃苦耐劳。
作为小众圈内媒体,很多户外公众号都在推销旅游线路。
整个户外运动中一直缺少一些户外文化的导向内容,当然,上述已提到,这不仅仅是户外领域,整个中国的文化也存在这样一种缺失。
回顾我所看到的国外很多户外的影片和书籍,或是真实描述一种户外的经历,或是分析一场登山运动的成败得失,对于后人都是有太多的借鉴和引导意义,它们所表达的很多核心思想和理念都是值得记录和深刻思考的。
我很喜欢《林中漫步》《涉足荒野》所倡导的徒步方式,一两个人的独行是十分难得的。需要自己做好全程的规划,挑选每一样必需品,单是这准备的过程就足以让我引以为傲。
而踏上孤独旅程的第一步更是难得,但我认为孤独的另一面是拥有,有风霜雨雪为伴,有日月山河入梦,当下即可拥有整个天地。
有些时候,我们也会在路上与不同的人交谈、相识、学习,丢掉浓重的社会属性,君子之交淡淡如水,这些都是难得的偶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要尽可能的做最真实的自己,越真实越好,然后放开自己的心胸,要么融入那片山海,要么将自然拥紧入怀。
一切的感知,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内心,这些才是一生中最珍贵的成长和收获。
你会喜欢自然告诉你的“真理”;
你也会喜欢路人告诉你的“美丽”;
你更会喜欢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坚韧的毅力的“新生”。
我们是否会有一场“新文化运动”
最近看了一些户外的展会之后,我发现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我原来喜欢的户外方式到了大众环境里开始有了变化。
轻奢露营在ISPO的展会上占了大半位置,这些繁重的装备势必需要车载运输到达,这更像是一场湖边草滩的集会。
这些是自由市场所需要的,也符合一部分人的需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目前的外部环境有很多不适合我所坚持的户外方式和理念的施行。
户外很多出过事故的难度线路都被政府“封杀”,但也有很多入门级的线路由于门槛低,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商业设施和垃圾之路。
再回头说说武功山,由于商业设施丰富之后,原本的自然风光被越来越多的客栈所破坏,交通便捷之后吸引很多团建型旅游队伍载歌载舞、灯红酒绿。
另外,由于很多非户外爱好者所谓的“挑战自己”,勉强完成了线路的之后却丢下了满地的垃圾,这对于一个非景区自然环境来说,伤害性极大,我甚至都会希望这些线路成为景区还会被更好的保护。
还记得白银越野跑事件么?在痛惜和反思这件事故之后,一个核心的问题是中国的户外运动太落后了,从精神思想到基础设施都需要进化和升级。
一些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改变,是需要一场文化运动来催生和促进的。
中国的户外运动一直以来都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文化发展,现有的制度和措施对于自然和户外爱好者的伤害已经十分深重。
2021年的“碳中和”成为了整个市场的焦点,地球环境的逐年恶化,中国的崛起需要承担起全球责任,全面小康之后的民众对于自然环保的认知开始启蒙。
户外运动是一项有利于国家经济、环境正向发展的产业。而任何实体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国家政策、市场经济的推动,更重要的前提是需要每个人思想上的升华,或许,等了这么久,终于要等来一场新的文化运动,来觉醒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