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上午,当记者来到省杂技团采访,刚从训练场地赶来的几名青年演员还来不及擦去额头上的汗水。
莫斯科时间9月15日21时,他们代表中国参加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第三届“无国界”国际马戏艺术节,以近乎完美的杂技节目《古韵新声——绳技》技压群雄,问鼎艺术节最高奖金奖。
“‘无国界’国际马戏艺术节是俄罗斯最高规格的马戏艺术节,由俄罗斯文化部等主办,汇聚了来自中国、意大利、德国、法国、瑞士、巴西、墨西哥等14个国家的数十支顶尖团队。艺术节设3个大项,总共3枚金奖,其中杂技大项的唯一一枚金奖被我们拿到。”带队前往俄罗斯参赛的省杂技团副团长严清阳告诉记者,这枚金奖也成为省杂技团收入囊中的第12枚国际金奖。
绳技是省杂技团的传统保留节目,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训练、演出。经过多年积淀和不断提升,福建绳技得到全国乃至全球杂技界的广泛认可,有着“世界的绳技在中国,中国的绳技在福建”盛誉。
何谓绳技?
“我们的绳技,是表演者在舞台上挥舞一根长则十几米、短则六七米的粗绳,绳中以铜圈为扣,把绳子的一头绑在铜圈上,从另一头穿过去,舞动形成一个圈,利用这个圈完成各式各样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技巧动作。”《古韵新声——绳技》导演范凌介绍。
省杂技团第一版《绳技》属于一个人表演的小型节目,这个版本的《绳技》从技巧上来看比较简单,只有“小花绳”“大绳花样”等技巧,但对当时的福建杂技来说却是一个零的突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起点。
“后来,三人版、四人版的绳技节目出现了,它是在单人版技巧的基础上加入了对手动作,还‘嫁接’运用了其他杂技节目的特殊技巧,创新出‘双人晃三绳’‘托举晃双绳’‘站头晃双绳’等技巧动作。”现已退休的省杂技团演员队原队长赵庆平说,该版本的技巧较个人版的更为丰富,许多新动作让观众耳目一新。
不过,真正让绳技节目焕新出彩的是省杂技团的前辈演员们在道具上作出的重要创新。“现已退休的老演员郑荫平他们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先是尝试把牙膏皮绑在长铁钉上,初步解决了绳技表演过程中绳子缠绕的问题,但是牙膏皮不经用,几次就磨穿了。”省杂技团资深教练蓝云阳的父亲精通机械制造,“他启发我们引入了轴承。这是省杂技团为全国乃至世界绳技节目所作出的关键性突破。”蓝云阳说。
有了创新道具这个“秘密武器”,加上演员们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思考、守本求新,使得当时“三节人晃五绳”技巧的完成成为可能,这也是之后绳技节目中“带小绳翻跟斗”和“小花绳”等技巧动作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础。
此后,福建绳技表演动作更为多样化,经历了技巧形式上从“固定”到“流动”、表演人数上由“寡”成“众”的精进。同时,把更多的舞台综合艺术元素融入杂技节目中,使得杂技这个在观众印象中只表现技巧的艺术逐渐转变为舞台上技与美的完美结合。“1989年,我们凭借一套创新的绳技在第二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斩获了铜狮奖。”赵庆平回忆说。
多年来,省杂技团一代又一代新老团员不断提升绳技技巧和包装,先后创新改版了《草原儿女》《舞者》《海那边》《心连心》《墨韵》《圆缘》《梦向远方》《古韵新声》等作品共10多个版本,节目编排和动作技巧不断创新,成为福建杂技最为经典、演出场次最多的拿手节目,稳固确立了我省在全国杂技界绳技节目的龙头地位,成为全国各地杂技团争相效仿的精品项目。福建绳技先后荣获“文华奖”第八届全国杂技比赛银奖、第十四届巴黎玛希国际马戏艺术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第三十三届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银小丑”奖、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金奖、第八届西班牙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银象奖”等重大杂技赛场奖项,创造了一年5次晋京、总演出场次超2000场的国内外同类节目历史最高纪录。
“绳技是经典的、传统的;《古韵新声——绳技》是国潮的、时尚的。同一根绳子,我们要让它在不同的创意中挥舞出不同的意蕴与内涵。”范凌告诉记者,《古韵新声——绳技》经过精心编排、打磨,充分展现了杂技“高、惊、奇、险、美”五大特点。
《古韵新声——绳技》将绳技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相结合,花旦“做”之娇柔与武生“打”之风范相结合,呈现刚柔并济的美。“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精神内核。”范凌说。
在俄罗斯比赛的几天时间里,省杂技团的青年演员克服了时差、饮食、场地、场次衔接以及语言沟通等各方面的困难,不断挑战自我。由于出团名额有限,专业化妆师未能随团,他们甚至自己画脸谱。
最终,他们以高难度的技巧、优美的造型、卓越非凡的表现力以及充满东方文化魅力的精彩表演,赢得了各国同行的高度称赞。“我们动作结束的那一瞬间,全场掌声如雷,现场评委和2000多名观众全都站了起来。那一刻,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严清阳说。
杂技是一门不断挑战人类体能和技巧极限的表演艺术。在平时训练和表演、比赛时,伤痛磕碰是家常便饭。“下了舞台,去做个针灸或康复按摩,第二天舞台上接着来。”教练兼演员方斌说,“大家心里就一个想法,为福建杂技的这份荣耀,我们唯有做到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才能在高手如云的国际舞台始终独占鳌头。”
从俄罗斯回国,正值中秋佳节。演员们顾不上休息,又投入杂技剧《坊·巷》和《等雨来》的训练。24日上午,正是《坊·巷》剧组的排练时间。
在省杂技团团长张大宏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一面画满日期格子的大白板,上面密密麻麻按序时标着近期的训练、演出任务安排。“所有已经取得的荣誉,都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全团成员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刻苦训练的结果。”张大宏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精品为立身之本,推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全世界舞台上进一步打响福建杂技这一闽派特色文艺品牌。同时,坚持优秀文艺作品常态化为民演出,推动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作出我们的贡献。”
来源:福建日报
转自: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平台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revious peri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