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小小草~
今天的文章标题来自网络。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正在医院陪床的我深有同感。也来聊一聊。
最近婆婆住院了。
在农村干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扭到了脚踝部位。再加上年龄大了,以前又有过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自行在家休养几天不见好。
小叔发现后赶紧打电话给我们。
开始,她死活不愿意来医院,主要怕花钱,也不想麻烦我们。后来,拖了一周还不见好,且有愈发严重的迹象。经过我们几次苦口婆心的劝说,这才答应来市区医院做检查。
婆婆养育二个儿子,都在湖北工作和安家,离老家一个小时车程。算是都留在身边。
从办理住院到一日三餐,我们两家四个人忙前忙后,全程陪同。
隔壁病床的大娘都有些羡慕:
“人老了,还是孩子留在身边好。”
1
儿女有出息,去了国外,等于没有生
相比之下,邻居郑伯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
其实,十年前,郑伯是大家羡慕的对象。因为他唯一的儿子考上北大,在我们这样的小地方算是光宗耀祖。
听说,郑伯也住院了,是下楼遛弯的时候不小心崴了腿。
郑伯今年76岁,一人独居。
儿子是他的骄傲,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北大毕业去了美 国读研究生,后来就留在美 国了,一年回来不了几次。
前几年和老伴相依为命,日子倒还好过。两年前老伴去世后,郑伯一下老了很多。听说中途儿子接他去过国外住过半年。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回了国,再也不去了。
“他儿子去了国外,等于没有生,还不是孤老一个?”
谈及郑伯,大家在小区麻将室聊天时,无形中多了一些感慨。无恶意,但话里话外透出一股寒凉。
优秀的孩子确实能给父母带来精神的滋养,以及物质的帮助,但远在他国的关怀,终究是隔靴搔痒,中间有厚厚的屏障,远不及近在身旁的日夜陪伴。
距离产生的,是亲情的遗憾。
2
儿女去了大城市,等于生了半个
能培养有出息去国外的子女,是少数的佼佼者。
如今社会,大部分家庭都不得不面临一个现状:子女去往大城市发展,远走他乡去打工。他们或者逢年过节回家,或者一年回不来一次家。
网友戏称“儿女去了大城市,等于生了半个”。
记得读高中报志愿的时候,很多同学的愿望是“大学离家越远越好”。
在父母身边多年,早就厌烦了没完没了的唠叨和被约束。在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分界线上,我们渴望独立和自由。于是,挣脱开他们的控制成了我们最迫切的需求。
很多同学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只是那时还年少,殊不知,志愿从此拉开的距离,很可能就变成你和父母之间亲情的距离。你留在了读大学的城市,从此离父母越来越远。
“去大城市发展吧,那里机会多,资源多”。
即使是有些恋家的,父母也会鼓励你离开他们,只是设身处地为你着想,因为大城市有更好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
这世间唯有一种爱是为了别离。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
小学初中时,你每天回家;高中住校了,你一个月回家一次;大学了,你一个学期回家一次;你工作成家了,一年回家一次。
儿女去了大城市,先不说父母的适应问题,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边的少之又少。
大多数普通人,照顾自己的小家庭尚且吃力。
如果要选择舍弃,那也只能是父母了。
3
留在身边的,虽然穷一点,但起码有个依靠
电视剧《人世间》中,周家有三个孩子:周秉义、周蓉和周秉昆。
周秉义和周蓉都考上了北京大学,有着光鲜的学历和令人羡慕的工作,他们远离家乡,在各自的领域里打拼,是父母眼中的骄傲,也是外人眼中“有出息”的孩子。
然而,周秉昆却只是初中毕业,只能留在父母身边,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他看似没有哥哥姐姐那么“有出息”,但却一直默默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无论是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还是养育妹妹的孩子,他都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网上有一段话:
“请对那个资质一般的孩子好一点,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才是来报恩的。”
资质平庸,留在父母身边的那个孩子,他们或许没有耀眼的学历和事业,但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顺和感恩。
他们留在父母身边,陪伴父母度过晚年,让父母老有所依。
因此,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子女的差异,不要一味地追求学历和事业成功,而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和幸福感。
真正的孝顺和感恩,不是外在的成就和荣耀,而是内心的真诚和付出。
4
写在最后
在当今社会,亲情的价值与距离似乎成了一种微妙的反比。
儿女远赴海外成就非凡,却仿佛从家庭生活中淡出,成了名义上的存在;迁徙大城市者,虽光鲜亮丽,却只能算作家庭的半份慰藉;反观那些留在身边、或许物质不丰的儿女,却成为了父母最坚实的依靠。
是时代进步的必然?是身为子女的无奈?还是为人父母的悲哀?
怎样从中找到平衡?
也许,这是整个社会都需要思考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