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翘首以盼 终于出版
学术
2024-11-07 00:00
河北
本书全面整理并公布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齐故城考古队在2019—2020年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夯土建筑群遗址发掘中出土的钱范及相关遗存资料。通过整理,对较好标本采取三维拍摄拓本制作进行信息全面采集,并全方位公布资料,结合实验考古和科技分析,综合分析了钱范制作和冶铸工艺。在对新出土资料整合研究基础上,科学合理编排后,提供给考古学、历史学、钱币学等学者使用。
第一章 绪论 001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001
第二节 发现与研究简史 003
一、齐刀币及刀币钱范的研究 003
二、齐大刀钱范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004
三、賹化圜钱及钱范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006
第三节 遗址概况 006
第四节 工作概况 008
一、发掘阶段:2019~2020年 008
二、初步整理阶段:2021~2022年 008
三、综合研究阶段:2023年 008
第五节 钱范相关概念 009
一、子母范 009
二、钱范部位 009
第二章 钱范相关遗存 011
第一节 概述 011
一、2019年遗存简介 011
二、2020年遗存简介 012
第二节 分述 012
一、灰坑 012
二、水井 024
第三章 出土钱范 043
第一节 齐大刀范 043
一、面范 043
二、背范 099
第二节 賹化圜钱范 151
一、背范 151
二、賹六化母范 165
第三节 其他范类 166
一、半成品范 166
二、工具范 176
三、残损不清范 179
第四章 钱范文字与刻划符号 215
第一节 刀范币文 215
第二节 刀范背文 217
第三节 刻划符号 219
一、数字 219
二、文字 220
三、图案或未释读 223
第五章 模拟实验研究 230
第一节 实验设计与前期准备 230
第二节 第一次实验 231
一、原料置备 231
二、范料配比 231
三、制坯阴干 231
四、入窑烧制 232
五、刻制型腔 232
六、断面观察 233
七、实验室分析 234
八、实验结论 236
第三节 第二次实验 236
一、原料置备 236
二、范料配比 236
三、制坯阴干 237
四、入窑烧制 237
五、磨平范面 238
六、试刻制型腔 239
七、范表涂层 239
八、断面观察 240
九、实验室分析 241
十、实验结论 244
第四节 第三次实验 244
一、制坯与烧窑 244
二、范表涂层与型腔刻制 245
第五节 结语 246
第六章 科技考古研究 247
第一节 出土铸钱遗物的初步分析 247
一、引言 247
二、样品及分析方法 248
三、实验结果 249
四、相关问题讨论 256
五、结论 261
第二节 出土钱范遗物的综合分析 262
一、引言 262
二、样品介绍 262
三、分析方法 263
四、分析结果 264
五、讨论 272
六、初步结论 274
第七章 结语 275
附表 277
后记 293
业内翘首以盼的《临淄齐国故城出土钱范研究》一书就要与读者见面了,这是第一部基于科学考古发掘出土齐国钱范整理研究的专著,是一部关于齐国刀币及賹化(刀)圜钱范与铸造工艺研究之力作,无论是钱币、文博考古界人士还是从事冶铸史研究的同仁,都将从中获益。齐国货币是先秦诸国货币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支。通常人们把先秦货币大致分布币、刀币、圜钱与蚁鼻钱四大类,齐国刀币是其中最硕大的一款刀币,特色鲜明,因此,它产生的年代与制造工艺,长期以来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早年,受《管子》一书的影响,尤其是班固“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至管仲相桓公,通轻重之权”之说的影响,人们把齐刀币产生的年代往往上推到春秋齐桓公时期甚至更早。当然,这一观点并没有被学术界普遍接受。长期以来,人们不断从历史与考古角度探寻齐国刀币产生的时间。近年来,随着具有时代表征性内容的齐国货币窖藏和钱范的不断出土,关于齐刀币产生的时间越来越明了,它大概率产生于战国早中期。关于齐国货币尤其是齐刀的铸造工艺,不仅在文物考古和钱币界颇受关注,长期以来也是铸造史界的一个焦点。齐刀铸造工艺成为焦点源于罗振玉《古器物范图录》,该书中收录有两块齐刀叠铸范母,钱币界也称齐刀铜盘范[一块背文“化”(刀),一块背文“工”],确切地说应该称齐刀币叠铸铜母范,由于罗振玉在近代金石考古领域的声望,冶铸史界几乎无异议地接受了这一实物的存在,于是,不少冶金与铸造史方面的论著将其作为先秦(至迟战国时期)已将叠铸工艺用于铸钱业的证据,而将叠铸工艺的起源上推至春秋甚至更早。时至今日,还有冶铸史界人士以此为例来讲述中国古代的铸造工艺史,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二十多年前,当我开始探寻铸钱工艺的发展脉络时,就发现这一论断有问题,与现存的所有齐刀币和齐刀范实物特征相悖。其实,早在清咸丰年李佐贤的《古泉汇》和稍后李氏与鲍康合编的《续泉汇》就收录有齐刀币叠铸铜范母,两书各载一盒,基本相同,皆为“齐大刀”阳文范,只是《古泉汇》中所载的盘范背文是“刀”字,而《续泉汇》中所载盘范的背文是“工”字。书中说,两盒范都出于山东临淄,前者是道光年出,后者是同治年出,清末皆为陈介祺所有 a。但《古泉汇》和《续泉汇》两书中所用图皆非实物拓片,而是摹写本,因此,人们只能据此了解器物的大致样子。最早刊登这两件盘范拓图的就是罗振玉的《古器物范图录》,该书印于民国五年(1917年),后人论著所用,大都引自该书。稍后,收录陈介祺藏品的《盙斋吉金录》也刊载有这两件器物的拓图,现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件齐刀叠铸范母即是其中背文为“刀”的那盒,这也是现在唯一能见到的一件“齐刀叠铸范母”实物。这两盒所谓的叠铸范母,无论是看范母本身的构造、范母与齐刀实物的对应关系,还是实物的包浆锈色状态(藏于上博的那块)都是不对的。第一,该范母正面钱模与背面钱模有较大出入。首先是尺寸不相符,无论是拓图还是实物照片,一眼就能看出,其背面尺寸明显小于正面。其次是形态不相符,如果把齐刀按刀首、刀身、刀把、刀环分成四部分的话,不难看出,两盒范母齐刀模之正背面在这四个部位皆有着明显的差异,而像齐刀币盘范这样的叠铸范母,工艺本身要求其正面与背面必须严格对称一致,因为它们彼此是互为正反面的;左型是右型的正面,右型是左型的背面,一盒铸得实物两枚。通常,先秦时期的刀布币,尤其是刀币,正面廓线与背面廓线常有所出入是正常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先秦(实际上直到西汉五铢钱)铸币不讲究边郭,因此边廓线不分明的缘故,同时,也是由于先秦普遍采用粗犷式泥范浇铸的结果。但是,如果按照此范所示的面背分范、上下对合的叠铸工艺浇铸,就不会出现这种面背明显不合的情况。尤其是铜质叠铸范母,它是子泥范的模子,是要用来翻制大量子泥范的,一大批钱乃至一个作坊可能就一个模子,所以制作大都精细;不仅铸造严格,而且在浇铸之后往往还要再作修整加工,绝对不会如上述两范之状态。上述两范所示的情况,从技术工艺角度来分析,显然系后人用原先普通泥范浇铸的实物模仿汉代叠铸范母翻制而成。第二,浇注口不相符。此范采用在型体一侧中段开三个浇注水口的方式,这一方面有违我国古代叠铸工艺的惯例:像钱币这样的小型器物根本无须开三个流水口,因为叠铸有足够的压力确保铜水充满型腔;另一方面,这也不符合战国时期铸币头(尾)浇注的传统。到目前为止,各地出土的先秦钱币铸范,布币范水口皆开在布首,刀币范水口皆开在环柄部。倘若果真如此,那么在齐刀之背部必然会留有浇注痕迹——浇注把,因为先秦铸币尚未有加工修整边郭工序,而这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至今为止,从未发现有齐刀的浇注把在刀背中间的,现在所有看到的齐刀浇注把,皆在刀柄的环部。其实,叠铸工艺的重要特点之一是要用大量的子泥范,如果战国时期齐国在临淄确曾用叠铸工艺铸币,那么,必定会留下齐刀币的叠铸子泥范,汉以后使用过叠铸法铸钱的地方皆如此,可事实并非如此,从临淄到青州所有出土过齐刀范的,无一例外皆是标准块范工艺,与叠铸工艺毫不相干,此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淄齐国故城出土钱范研究》一书的出版,无疑将再一次有力地回答了这一重要学术问题——齐刀铸造采用的是地道的块范工艺而非叠铸工艺。此外,《临淄齐国故城出土钱范研究》一书还将告诉我们,賹化(刀)钱的铸造,采用的是与战国晚期半两钱与蚁鼻钱相同的铸造工艺,即铜面范与陶背范的组合。周卫荣
2024年8月于北京康乐里寒舍
钱范,即铸造钱币的模具,是古代金属货币生产的核心工具。近年来,在齐国故城小城西门外夯土建筑群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大量齐国刀币钱范和賹化钱范及相关铸造遗物,钱范残块达3000多枚,其数量之庞大当属目前所见先秦时期钱范之最。中国古代货币实体经历了从实物货币到代用货币的发展过程,至先秦时期形成了贝币、布币、刀币、圜钱四大货币体系。考古发现的大量齐国刀币和賹化及其钱范遗存,体现了齐国刀币和圜钱共同流通使用的货币经济形态。齐刀币作为刀币货币体系的典型代表,过往的研究著述较为丰富,而賹化圜钱由于其存世量稀少且发掘出土数量有限,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管子》作为先秦时期齐地文献,最早对齐国货币进行了相关记载:“黄金刀币者,民之通施也。”但《管子》一书对齐国刀币的形制价值、铸行年代、铸造工艺等并无记述,仅集中阐述了齐国货币、经济的思想理论等内容。民国以前,为齐刀币及刀币钱范研究的肇始阶段,历代著录中多见齐刀币的收藏与研究。宋代金石学兴起,古钱币研究也随之开始形成体系,南宋洪遵《泉志》见有齐刀币记载。清代金石学高度发展,古钱收藏研究之风盛行,钱币专著中大量可见齐刀币、钱范的收录研究。初尚龄的《吉金所见录》中,以出土资料为据,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对齐刀币进行了归纳研究;刘喜海编纂《古泉苑》一百零一卷,收录有大量刀币及钱范图考,未刊行,后经丁福保搜集整理刊印《泉苑精华》一书;翁树培《古泉汇考》中也有部分齐国刀币出土记载。此三者并称为三大泉学著作。此外,还有李佐贤所著的《古泉汇》《续泉说》《续泉汇》等,大量收录有齐刀币钱图及钱范,颇受后世重视。20世纪50~80年代,是齐刀币及刀币钱范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随着我国考古学学科的建设发展,田野工作大规模开展,钱币及钱范出土材料日趋丰富,对齐刀币及刀币钱范的研究也更加科学、严谨和全面。王献唐在其遗著《中国古代货币通考》中,首次对齐刀币进行了形制、起源、流通、币文释读、分类断代、铸造工艺等方面的阐论。郑家相的《中国古代货币史》、王毓铨的《中国古代的货币起源与发展》和彭信威的《中国货币史》等著作,也都涉及大量齐刀币的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起,古代货币研究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各类钱币学会及各级文物单位开始对古钱研究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与齐刀币、刀币钱范密切相关的成果有中国钱币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纂的《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汪庆正的《中国古代钱币大系·先秦货币》、山东省淄博市钱币学会编写的《齐国货币研究》、潍坊市钱币学会编写的《海岱古钱新解》等。朱活自1984年至1992年,连续推出了《古钱新探》《古钱新典》《古钱新谭》三部古代货币研究著作,《古钱新探》一书中收录有《试谈齐币》《再谈齐币》《三谈齐币》三篇专文,围绕齐国货币进行综合性研究,并使用一定科技考古手段,对齐刀币的铸行年代、流通使用、铸造工艺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1996年,山东省钱币学会编写《齐币图释》,在泉界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归纳了齐国货币类型、币文、源流、铸造、流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附有图录,是一部综合性、系统性的重要著作。2014年,王俪阎著《中国古代范铸钱币工艺》一书,梳理研究了历代钱币铸造的工艺方法及演变发展进程,其中论述了部分齐刀币钱范的发现与研究。2022年,周卫荣等著《中国古代钱币铸造工艺研究》,是目前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国古代铸钱工艺的专著,收录有对齐三字刀币铸造工艺问题的研究。综合上述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学界主要集中在齐刀币的铸行年代、币文释读、型式划分、流通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对于齐刀币的铸造生产研究略显不足,尤其是对齐刀币钱范的研究,仍不成完整的体系。近年来,随着手工业考古、冶金考古的兴起以及科技考古方法手段的大量运用,齐刀币研究尤其是刀币钱范、刀币铸造工艺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报告在详细公布出土钱范及相关铸造遗物资料的同时,也对齐刀币制范和铸造工艺进行初步的模拟实验研究,并附有针对钱范及相关样品的科技分析研究内容,力求科学、准确、全方位地呈现出土钱范的考古学信息。目前所见的齐刀币钱范均为夹砂质陶范,石范、铜范等其他材质系误辩或仿造。包括本报告出土钱范在内,齐大刀刀币钱范集中发现于临淄齐故城及其周边地区。位于今临淄区齐都镇安合村南,距齐故城小城西门外侧夯土建筑基址约1千米,被认为是铸造刀币的铸钱作坊。1965年,山东省文物工作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齐法化刀币钱范残块数十件。因发掘面积有限,遗址内未能发现与钱币铸造相关的冶炼遗迹。报告依堆积年代为战国时期且出土较多刀币钱范,断定此处为一处齐国的铸钱作坊遗址 a。1972年和1982年,安合村南还出土有共8件齐法化刀币残范,张龙海、李剑曾撰文介绍 。位于今齐都镇西关村北的西天寺造像一带,南距安合村仅500米左右,曾出土过齐法化刀币钱范,《齐币图释》中收录有西天寺出土的刀币钱范拓片。位于今临淄区皇城镇张家庄村西南头,处于齐故城外淄河以东的安平故城内的西南部,该遗址在农业大棚建设中发现大量钱范及相关遗物,也被认为是一处齐刀币冶铸遗址。有学者收集该遗址的部分钱范遗物,通过分类整理和比较研究,初步探究了齐刀币制范铸钱的工艺流程……
点击图片 即可下单购买 如需发票,请备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