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研者来说,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得到了预期的实验趋势,但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而对于临床研究者来说,不仅要达到统计学差异,更重要的是具有临床意义。因此,一般来说,阴性结果不容易发表,更不要说发在临床顶级刊物,且还是一项中医药研究!但这篇中医药临床试验的文章,它做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刘志顺教授研究团队联合中国5家研究中心开展了此项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19.6分)。这篇文章揭示:针灸可以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的神经源性跛行性疼痛症状;虽然相比于假针灸组,其改善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是未达到最小临床意义差值(MCID)。也就是说,从优效性检验角度来看,本文是阴性结果。为什么阴性结果能登上高分期刊?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小编带大家一探究竟吧。作者在全国5家医院开展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经过一系列条件筛选,共纳入196名以神经源性跛行疼痛症状为主的DLSS患者,经过一系列治疗以及随访,最终获得178名患者数据,其中针灸组87例,假针刺SA组91例。其中,针灸组或假针灸组进行18次针刺,疗程6周,治疗后随访24周。最后,DLSS平均病程为8.8年。针灸组平均接受16.6 次治疗,SA组平均接受17.1次治疗。研究思路1:患者的纳入情况、一般情况以及治疗方案是临床研究中必备的,这是必需因素。主要结局是改良后的Roland-Morris残疾能力问卷(RMDQ),修改后的RMDQ评分范围从0分(无残疾)到24分(最大残疾),得分越高表示残疾程度越严重,减少2到3分作为最小临床重要差异(MCID)。结果发现,在基线时针灸组的RMDQ评分为12.6,假针灸组为12.7,在6周时针灸组的RMDQ评分为8.1,而假针灸组为9.5,表明针灸组与假针灸组相比改善了43.3%。但调整后的平均变化差值为1.3,小于MCID(减少2-3分)。在MMRM模型中,敏感性分析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改良后RMDQ的平均变化的调整差异为1.3,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小于MCID。研究思路2:首先,作者对RMDQ进行了改良,使得其更适用于这项研究。
其次,他们还引用了最小临床意义差值,该数值的意义在于,除了回答研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外,还能判断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实际临床意义。通常的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就可以算为阳性结果了,在这篇文章中存在了统计学差异;但本文加入了对MCID的要求,这也是本文阴性结果的由来。这一指标的加入使得临床研究更贴合临床,更具参考性,是一大亮点。次要结局是根据改良后的RMDQ实现最小(比基线减少30%)和实质性(比基线减少50%)临床有意义改善的参与者比例。此外,次要结局还包括由NRS测量的站立、行走或脊柱伸展时的臀部和/或腿部疼痛和下背部疼痛(0至1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严重;MCID:1分);SSSQ量表评估一般DLSS症状(1至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差)、身体功能(1至4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差)和对治疗的满意度(1至4分,1.5分或更低表示非常满意,1.5 - 2.5分表示比较满意);焦虑和抑郁的严重程度(0至42分,分数越高表明症状严重)。分别在基线和第6周、第18周和第30周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在治疗6周时,针灸组55.4%的患者和假针灸组39.5%的患者达到最小的临床有意义的改善,组间差异为16.0%。此外,针灸组37.9%的患者和假针灸组25.3%的患者取得了实质性临床有意义的改善,组间差异为12.6%。在24周的随访期间,相比于假针灸组,针灸组达到最小和实质性临床有意义改善的参与者比例更高,两组在随访第12周的时候组间差异为34.2%和30.5%,在第24周组间差异为17.6%和20.4%。其他次要结局结果:针灸组臀部和/或腿部疼痛的NRS评分与基线的平均变化大于假针灸组,两组第6周组间差异为0.7,第18周组间差异为1.3,第30周组间差异为1.2。与假针灸组相比,针灸组臀部或腿部NRS评分降低了30%或50%。针灸组背部疼痛的NRS评分与基线相比变化也较大,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超过MCID。此外,针灸组基于SSSQ的症状严重程度和身体功能亚量表评分的下降幅度大于假针灸组。两组焦虑和抑郁的严重程度类似。研究思路3:在次要结局中,很多评价指标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比如疼痛评分、量表填写等,加入MCID,使得这些结果具有一个评定标准,显得结果更加可靠。此外,次要结局中包含了很多指标,从多个指标评估改善效果,而不是依赖于一两个主要指标,这也使得研究更可信。针灸组9名受试者报告了9例不良事件,包括3例急性发作(腔隙性梗死、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因症状恶化而进行腰背部手术)和3例与针灸相关的不良事件(皮下血肿、尖锐疼痛和头晕)。假针灸组的3名参与者报告了4例不良事件,包括1例严重不良事件(心肌梗死)和3例干预相关不良事件(2例皮下血肿和1例尖锐疼痛)。所有严重不良事件都被认为与治疗无关,且所有与干预相关的不良事件都是轻微和短暂的。综上,本文是一篇针对针灸临床缓解DLSS疼痛的研究。该研究证明,虽然针灸确实可以改善部分患者的症状(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具有实际临床意义,是一篇“阴性结果”文章。不过,从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思路等都可以带来很大的参考意义,比如引入了更贴合临床实际的评价指标、化主观评价为客观、采用多项指标等,都是后续临床研究中可以借鉴的。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规范CONSORT及其补充声明强调,试验结果推导时除了统计学意义还需结合临床意义考虑。假设检验能帮助我们判断结果看到的差异是否来自随机误差(即两组数据是否真正存在差异),但差异的变化幅度是否具有临床意义呢?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最小临床意义差值(MCID)来回答,只有当临床研究结果的变化幅度超过MCID时,我们才能认为这种变化是具有实际临床意义的。所以,阴性结果不要怕,没有临床意义也不要怕。只要研究做得规范,研究本身“有意义”,发文不是难事!参考文献:
[1] Zhu L, Sun Y, Kang J,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Neurogenic
Claudic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nn Intern Med. 2024;177(8):1048-1057.
doi:10.7326/M23-2749
撰写:MIE
梅斯学术管理员微信:Wsp15190409831,备注学术转载点击“阅读原文”,即刻加入科研会员,限时折扣开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