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的干旱地区,大多降水稀少、土壤贫瘠,难以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然而,在天山北麓却存有一片规模不小的绿洲粮仓。这里,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
当地人经过祖祖辈辈的开垦和生产实践,巧妙利用自然环境,探索出了一套完全依靠自然的农业种植制度。
这些山坡地带的小麦地,自播种之后,不需要专门进行打理,作物生长全靠天然降水,因此形成了“靠天收”的特殊农业类型——雨养农业。
依托于万亩麦田,当地形成了从种植到加工的一整条产业链。
奇台蒸饼制作,坚持用老酵头发面,使用当地最原生态的食材,面皮上沾满了粉末状的胡麻、香豆子、红曲、姜黄等香料,大火蒸熟后,那四处飘散的麦香、五彩的颜色,是独特的奇台味道。
从田间到餐桌,奇台人对于面食的喜爱融到了骨子里,面粉在他们的手中变换成各种美食,拉条子、羊肉焖饼子、黄面烤肉……似乎所有的菜式都能和面捆绑在一起。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今天独有的奇台美食文化。
山脚下地势平坦的灌溉农业区,分布着多条河流,每到夏季,天山的积雪融水和降雨源源不断地汇集到这些河流里,当地人借助这一自然地理优势,在河流周边开垦出大片的农田,利用河流的水源进行浇灌。为保证农业灌溉的持续性,当地人在河流上方出水口修建水库,在农田外围修筑塘坝,在农田内安装滴灌系统,来调节灌水时间及灌水量,提高灌溉效益。用水时,通过管道系统将水一滴一滴,均匀滴入作物根部的土壤中。滴灌不会破坏土壤结构,蒸发量小,不会产生地表径流,是一种节水的灌溉方式。
每年夏季,当地的哈萨克族人都会赶着牛羊,前往高山牧场区度夏。从古至今,哈萨克族人通过转场,守护着这片森林草场,让自然环境得以休养生息的同时,也为山地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牧业遵循自然法则平衡生态,为农业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小麦收获后剩下的秸秆,又能被加工成饲料,供牛羊食用。夏季过去,山下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成,牧民们又将赶着牛羊回到山下,“满地残茬的麦田”成为牛羊绝佳的“新牧场”。牛羊在地里吃草的同时,会排泄大量的粪便,这些粪便作为肥料,连同作物的残茬一起,在第二年春季被翻耕到土壤里,既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自汉代屯田开始,从中原迁徙来的移民与当地民众一起,在山坡丘陵地带开发出万亩旱田,并形成了天山北坡山麓灌溉农业、山坡雨养农业、高山之上发展畜牧业的奇台旱作农业系统。
四季轮回,岁月更迭,春种秋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人们在保护和传承这片旱作农业系统的同时,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改进,才让万亩旱田的美景得以延续至今。
编辑丨张 楠 艾孜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