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通告:立即停售!很多人用过,快自查

政务   2024-10-20 23:28   江西  

“双11”年年有,今年特别早!

10月14日晚8点

已有电商平台开启抢先购预售

据相关报道

今年天猫“双11”开售10分钟内

美妆类13个品牌相继破亿

各类护肤品、化妆品争相斗艳

大家都买了吗?

买归买,江西发布也要提醒大家

↓↓↓

要随时关注化妆品抽检信息

近日,国家药监局发布

关于20批次化妆品检出禁用原料的通告

通告显示

这20批次不符合规定化妆品中

涉及染发、洗发、祛斑、隔离等产品

快来看看你买过没

或者你的购物车里面有没有

向下滑动查看




更多详细信息

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根据相关规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

北京市、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对上述不符合规定化妆品

涉及的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等

依法立案调查

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责令相关化妆品经营者

立即停止经营上述化妆品

发现违法行为的,依法严肃查处

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江西发布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要通过合法、正规渠道购买化妆品

索取并保留相关消费票据

以便维权

如发现疑似违法产品

请及时拨打12345投诉举报!

近年来

面对网络空间海量信息

“第三方测评”

成为消费者网购决策的参考

许多人养成了买前看“测评”的消费习惯

与此同时,不少消费者也因

“跑偏”“变味”的“第三方测评”而踩过坑


随着“双11”网购促销活动的到来

为帮助广大消费者理性看待

互联网促销活动和商品测评类营销信息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

注意

1、理性审视消费需求,切勿迷信“种草”流量

针对某些主播、博主推出的各类“测评红黑榜”“必备好物清单”“避雷清单”等,应当多平台、多渠道进行比较,客观理性看待各类测评榜单和测评内容;针对“第三方测评”主播、博主提供的引流优惠信息,特别是所谓“无脑购入”“家人们放心冲”等具有强烈情绪和引导性质的标题、口号时,消费者更应保持清醒,聚焦自己和家人的真实需要,不迷信“流量”,不尽信“流量”。

2、关注主体口碑信用,以便维权追责有的放矢

不少“第三方测评”账号本身就经不起测评,许多是不能承担责任的自然人,让轻信“第三方测评”的消费者在情感上受挫,在消费维权上也面临难题。因此,消费者在浏览相关测评信息时,对于评论吐槽意见较多、带货推销倾向明显甚至有失公允的,要及时搜索查证、自觉远离;针对偷换测评概念、测评结果自相矛盾等涉嫌误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保留证据向相关互联网平台和有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依法主张自身权益。

3、留意宣称测评方法,避免“诚意”变“套路”

一些“第三方测评”账号披露的测评过程全靠主观评价,缺乏科学的测评方法,无法提供真实可信的实验凭证;一些博主、主播的点评话术充斥着“必入”“智商税”“谁买谁后悔”“错过等一年”等词句,看似情真意切,其实套路深沉,不仅误导消费者,有些还涉嫌不正当竞争或商业诋毁。消费者在浏览有关“第三方测评”信息和推荐产品时,要留意查验有关测评项目是否合理,测评信息或数据来源标注是否清晰,相关数据结论有无常识性错误或逻辑谬误,还可以翻阅查验该账号作者往期成果、点赞情况和网友评论留言,综合比较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4、当心概念营销变味,警惕“跑偏”的“第三方测评”

部分“第三方测评”账号在经营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公正客观和经营盈利的关系,为了商业利益变身流量代言人,以“科普”“分享”为名行“营销”“带货”之实,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还有少数博主、主播和经营者偷换检验检测指标项目概念或虚假展示检验检测报告,更有甚者直接伪造虚假检验检测报告,推销涉嫌价高质次的仿冒、伪劣商品,一经查实均须承担相应法律后果。



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消费者报

编辑:吕诗俊

复审:刘斐

审签:张武明

江西发布
江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公众号。及时、准确、权威、专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