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初,54军接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命令。这支军队当时正在河南进行日常训练,而此时军区要求他们全军转入一级战备,并向南急行军,执行对越反击战的任务。从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54军全体将士心中就如同悬着一根弦,部队迅速展开了思想动员,紧张备战中,他们仅用八天时间完成了扩编和装备调整。彼时,这支军队将南下,跨越山河,保卫祖国的边疆安全。
当54军抵达广西边境时,军部仅指挥了一个师——162师参战。原因在于,这场战争中的54军被设定为“战略预备队”,从计划上看,只要前方战况不出现突发危机,他们将主要担负战术支援任务。然而,战斗局势往往瞬息万变,战场上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打破原有计划,这使得军部在指挥和部署上时刻保持高度灵活性,随时准备因应新的情况,做出果断的调整。
最早出境的是162师,这支部队的任务是接替125师,在水口至复和一线进行清剿战斗。复和一带的地形复杂,敌人利用山势和丛林进行伏击和游击战,使得162师的推进变得尤为艰难。指挥官们采取了分割包围的战术,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敌人展开夹击,逐步压缩敌人的活动空间。经过激烈交火,他们成功打通了从水口到复和的交通要道,为后续部队的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62师深入复和的同时,160师则被调往高平地区,主要任务是歼灭越军346师指挥所。高平地区地形多变,敌情复杂。为保证任务顺利完成,160师在进入该区域后进行了仔细的侦查,他们掌握到敌人有较强的防御力量,特别是在关键制高点布置了狙击手和重火力。为此,160师指挥官决定采取逐步推进和稳扎稳打的战术,确保不因急进而落入敌人圈套。
尽管付出巨大努力,160师依然未能找到敌人的指挥所,这让指挥官们意识到越军的游击战术相当灵活,不易被传统方式锁定。在确认敌指挥所踪迹不明后,部队迅速调整作战策略,将清剿范围扩大到整个高平至茶灵一线。经过四天的战斗,他们歼灭敌军300余人,并在这一带建立了牢固的防线,为后续的长久防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161师则被派往谅山方向,执行翼侧防御任务,保障主力部队的侧后安全。初期任务是占领650高地,该地区是谅山方向的战略要地,一旦控制此处,就能有效威慑敌人的反扑行动。在突破敌人火力封锁后,161师的指战员们冒着炮火攻占了这座高地,随即在此处展开阵地巩固,确保了整个战区的安全。
接下来的任务是攻占脱浪地区。为保证作战效率,指挥官调集了师、团炮兵团,以猛烈的炮火压制敌人防御工事。经过一天的激战,161师成功拿下了脱浪县城。在清剿残敌的过程中,部队在当地发现了敌人遗留的军需物资和武器装备,为后续的战斗提供了宝贵的支援。
54军在这次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虽为战略预备队,但他们的投入和行动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和灵活性。战场上,往往需要他们时刻做好准备,在最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接管战区内的急难险重任务。这种随机应变、灵活应对的能力使得54军能迅速响应战场上的复杂需求,在多变的战斗环境中展现了顽强的战斗意志。
回顾这场战役,54军突入越南纵深30至80公里,经过26天的持续作战,攻克复和、广渊、河安、脱浪等战略要地。与其他兄弟部队配合,他们围歼了大量越军,缴获了丰富的战利品,有效打击了敌军的士气。战争虽已结束多年,但54军那股随时为国出征的无畏精神,以及战士们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依然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这些士兵在枪林弹雨中磨砺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友的信任,正是他们用生命和血汗筑起了祖国的安全屏障。战斗结束后,中央军委为表彰54军的卓越贡献,授予了多个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们勇气的肯定,更是对他们在战斗中体现出的坚韧与果敢的致敬。
战后,54军解甲归田,但那段峥嵘岁月依然深刻地铭刻在他们心中,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次出征不仅彰显了中国军队的军威,也让一代人重新认识到和平的可贵。正因为有了这些“拳头部队”的奋战牺牲,祖国的边疆才得以安宁。
喜欢这篇文章,记得【点赞+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