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一个年轻的毛头小伙从红垦农场调到临江农二场工作,凭借着扎实的农业知识和勤恳的工作态度,被分配到水利建设组工作,后来被任命为农二场十二分场场长、书记,他就是在临江佳苑社区人人都熟知的杨书记——杨伯良。
“我在临江农二场工作了三十多年。初到这里时,临江刚完成围垦,一片茫茫白地。”杨伯良回忆道,“盐碱地要想变良田,灌溉和改变盐碱度是第一步,虽然很难但大伙心里充满了希望。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随着新中国建设的步伐在临江茁壮成长。”杨伯良说,那一代人,无私奉献、勤劳刻苦精神,如同时代印记,牢牢镌刻在了他的心中。
杨伯良拿出一张老照片,是一张拍摄于1991年12月19日举办的杭州市棉麻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现场的合影。当时,杨伯良作为种棉花的优秀代表前往参会。“我们要去参加这个大会很不容易,盐碱地要想种好棉花太难了,从开始种时的不发芽、棉花质量差到成为优秀代表,我们花了七年。”杨伯良回忆说,开始种植棉花时棉花不发芽曾让他和同事们十分焦虑,大家到处想办法、在田里钻研着做试验,每天睁眼闭眼都是“棉花”。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轻易言弃”的杨伯良按照别的地方的“方子”摸索出了自己的“秘籍”:先用三厘米厚的稻草将棉花种子盖住,等发芽到二三叶后再慢慢撤走稻草。“这仅仅是棉花发芽阶段的一个小插曲,几十年过去,现在种田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有大型的农业机器,有先进的种植技术,和那时候很不一样了。”
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几十年过去,靠着一代又一代临江人辛勤的耕耘,靠着科技的进步,临江曾经那片盐碱地也已变成希望的田野。2024年,街道农一场千亩早稻高产示范片创下了杭州早稻新的亩产纪录。千亩‘中早39’早稻高产示范片以平均亩产659.03公斤,最高田块685.6公斤的产量水平,创杭州市早稻高产纪录,荣获全省早稻高产竞赛第三名。
“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临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在盐碱地上住着草舍的我们现在住进这舒适的楼房了!你看,外面还装了方便老年人上下楼的电梯。”退休后,杨伯良仿仍热心于社区建设。
从小区电梯加装到反诈宣传再到居民矛盾调解,总有杨伯良热情的身影。不久之前,台风“贝碧嘉”影响杭州,闲不住的杨伯良主动报名社区志愿者走访独居老人,即是自己也已经77岁了,但他仍跟随社工们奔波了一户又一户,年轻的社工们体恤杨伯良的身体,他却说:这些老年人我认识得多,情况我也了解,我应该站出来。
本公众号所编辑的文章信息来源:综合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文无意中侵犯了某方的知识产权,告之即删。
本公众号 发布信息均为游记纪实信息,
不是新闻报道具体新闻信息请以官媒为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15268822658
编辑:悟冠 责任编辑:燕萍 监制:好帅
你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