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于2024年第5期《舞蹈》(总第477期)
文——冯双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全文发布。从推进文化领域的深化改革工作角度来看,这是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内指导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道路的重大决策,政策导向性非常明确,工作方针指引性很强,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积极实践。
《决定》内容非常丰富,条分缕析地部署了到202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任务。关于文化艺术事业,《决定》明确了必须把握的总体工作方向——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决定》鲜明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揭示了未来文化艺术工作的总体目标,醒目而振奋人心!一般来说,物质文明,指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并最终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总体程度。精神文明,则是指社会的文化、教育、思想和思潮、立场和态度等方面的总体状况。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用丰富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还包括整个社会精神层面的历史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承、理想信仰树立、道德价值观建设等方面。
毫无疑问,对于我们广大舞蹈工作者来说,确立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高远志向,不断创作出沉实厚重、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作品,既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对舞蹈工作者提出的时代使命,也是舞蹈艺术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告诫每一个文艺工作者要做好文艺创作的本职工作,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他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他要求广大艺术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舞蹈界承接了老一辈舞蹈家的优良艺术传统,团结奋斗,自强不息,不断探索舞蹈创作的真谛,在排练厅里摸爬滚打,一次次冲击舞蹈艺术的“珠穆朗玛峰”,推出了一系列优秀舞蹈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骑兵》《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咏春》《绝对考验》《热血当歌》《孔雀》《红楼梦》(江苏大剧院版)等,无不是呕心沥血之作,无不彰显着当代舞蹈艺术精品的特殊魅力,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由此,中国舞剧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引发了整个文艺界的高度关注。小型舞蹈作品方面也硕果累累。仅以人们长期热议的作品看,古典舞领域的《雨花石的等待》《骏马图》《散乐图》《觉》,民族民间舞领域里的《阳光下的麦盖提》《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姥姥的田》《追光》《太平有象》,现当代舞领域里的《静听松风》《停留片刻》《大地回声》等等,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当代舞人的创作追求,令人欢欣鼓舞。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步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挑战,其意义,无论怎样评说都不过分。因为,它强调的不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更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增长的新要求,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创新。文艺作品,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文化市场环境下文化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舞蹈、舞剧艺术,在文化市场环境下有没有生存空间?能否成为演艺市场上的“奇兵”?《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孔子》等舞剧每一部的总收入都超过了亿元,组成了中国舞剧界的“亿元俱乐部”。当代舞剧发展的实践证明,优秀的舞剧作品,完全可以达到“叫好又叫座”的目标。
事实证明,只有提供了优秀的文艺作品,广大观众才会用热烈的掌声和火红的鲜花回馈艺术家们。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所言:“这些年,我国文艺创作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高速增长,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 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艺工作, 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文艺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即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确保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优秀舞蹈舞剧作品创作,要想达到“叫好又叫座”,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高度重视三个“尊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尊重文艺人才,尊重文艺创新精神。有了对艺术事业发展根本规律的尊重,才能形成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活跃的文化环境,形成文艺精品和文化环境相互生成的生动情景。
当前,文化艺术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决定》,遵照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整体要求,高度关注并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的迫切需要。李书磊指出:“从历史上看,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推动传播革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文化领域不断催生各类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深刻改变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消费方式,深刻重塑媒体形态、舆论生态和文化业态,深刻推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也推动国际传播格局和国际话语场深刻调整,为我们占据国际传播制高点、构筑国际话语新优势提供了契机。面对新形势,唯改革者胜。” 就舞蹈舞剧创作发展态势而言,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舞蹈艺术与AI新模型、人工智能新技术、互联网算法新方法等时代技术要素的结合方兴未艾。很多舞蹈编导注意舞蹈与多媒体影像元素的多种结合,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当文化与科技融合起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内容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提供新的可能性和平台, 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成果。河南卫视“节日系列”之所以火爆“出圈”,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创新的《洛神》《唐宫夜宴》,综合使用三维建模、染色“复原”、AR(增强现实)、XR(虚拟空间扩展)等技术,产生出全新的视觉效果,探索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并撞击出全新创意火花的“融通”创作路径,在文化创意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令人赞叹和深思。因此,我们必须推进工作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把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实现全面彻底的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
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当前舞蹈舞剧创作也出现了舞台艺术与舞美设计中多媒体使用上“两张皮”的现象,即舞台上的舞蹈艺术形象无法与舞台多媒体艺术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出现“舞不够,舞美凑”的不良倾向。有网友观剧后评论说:一个晚上,看不到精彩的舞段,只见影像翻飞,花样百出,却没有丝毫感动!我们应该深入思考当前诸多舞剧创作中舞美设计和多媒体技术炫耀性地“战胜”舞蹈艺术的现象何以发生以及破局的方法。更需要警惕的是,因为某几个舞剧在文化市场上的巨大成功,全国多地一窝蜂似的搞舞剧创作“大干快上”,结果非常危险—— 没有好的舞剧创意,没有好的编导,没有好的演员队伍及严格的训练和排演,最后只好靠舞美设计和多媒体新技术的花样百出来填补舞蹈艺术的空虚。这样的倾向需要大大警惕。我们应该大声呼吁:深入学习《决定》,真正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照检查自己的艺术行为,坚决杜绝“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的熏染,踏踏实实地研究创作规律,研究舞蹈动作艺术与数字媒体新技术元素的结合规律,研究和把握全新网络时代的传播规律, 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牢牢抓住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任务,向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向世界优秀文化学习,努力做出好的作品,以此投入到时代洪流中,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中。
(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
请勿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