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新华网在全国范围开展“2024乡村振兴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为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各地推荐基础上,经过新华网研究确定百家乡村振兴实践案例。这100个案例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所破解的问题、所形成的经验做法可复制性、可借鉴性、可推广性强,具有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潜力和价值。
其中,龙家圈街道“崮下湖畔”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经验做法成功入选“新华网2024年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坚持片区思维 统筹“五光十色”
—绘就“崮下湖畔”乡村振兴沂蒙好例
沂水县龙家圈街道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按照“一带引领、两翼齐飞、三区共建、四路并进、五蕴同秀”总体思路,以追寻红色印记、追寻乡愁记忆、追寻山河之美、追寻移民足迹为主题,坚持片区思维,创新“五光十色”工作法,全力打造“崮下湖畔”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年吸引乡村旅游游客达30余万人,工作做法先后被人民网、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推介。12月21日,“崮下湖畔”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经验做法入选《新华网2024年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一、突出生态风光
树牢大生态片区思维
绿水青山为底色。把一湖三崮等街道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与片区建设相融合,保护提升沿沂河和跋山水库25公里水岸线,以及灵泉山、瑞云崮、鹰嘴崮等山体资源,修建生态驳岸6.9公里,荒山绿化3.5万株,围绕片区构成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
畅美道路观秀色。坚持四路并进,同步实施镇镇衔接道路、精品旅游道路、乡村便民道路、园区生产道路四类道路建设,累计修建沥青道路56公里,沿路建设景观节点26处,建成山环水抱的精品旅游线路。
二、突出净美容光
开展全方位整治提升
人居环境出亮色。创新组织体系化、管理积分化、技术智能化、责任网格化、任务清单化、柴草存放集中化、柴草利用资源化等举措,清理农村五堆570余处,安装路灯1200余盏,栽植乡土绿化苗木12万余株,人居环境实现了从“净”到“美”的质变。
一村一策成景色。把片区内行政村按照文化挖掘、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网红打卡、规范提升等5类模式分类施策,完成绿化2.6万平方米,整治丑点195处,建设停车场26处,营盘村、崮安村、南黄家庄村成为热门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
三、突出留住时光
找寻小时候乡愁记忆
原汁原味呈古色。注重对古宅、古树、古建筑,以及石墙、石碾、石板路等沂蒙山区元素符号的保护和利用,石材通过整治残垣断壁就地取材,用工用的是村里的老石匠,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又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沂蒙乡愁特色。
乡土文化来润色。把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深入挖掘各村文化内涵,在崮安村挖掘乡愁文化,在黄家安村挖掘农耕文化,在信家庄村挖掘诚信文化,在柴山村挖掘红色文化,建成一村一品、各具韵味的美丽乡村。
四、突出共富星光
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富民产业有声色。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建成盆山千亩林果大片、诸坞千亩粮田大片。引进羚鹿冻干食品深加工项目,延伸农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发展民宿、农家乐、采摘园20余家,带动160余名农民就业增收。探索红色研学线路,编排演出革命情景剧《赤城》,年吸引团建活动40余场。建设助农集市、露营基地和游船码头,以片区建设带动实现民富村强镇壮目标。
发展模式有特色。探索创新“入股企业、土地入股、生产经营、劳务服务、飞地经营”五个一批合作社发展模式,建成营盘村渔业合作社、南黄家庄村旅游合作社等,带动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其中,南黄家庄村通过流转闲置宅基地建设崮浪屿民宿,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元,带动30余名村民务工增收,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五、突出同心向光
强化多元化要素保障
党群同心显本色。街道主要领导担任片区建设总指挥,设立工程建设组、环境提升组、文化挖掘组、督导考核组,构建了既分工明确又密切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开展“一家栽花,百家闻香”“晒晒我家小花园”等活动,有效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了美丽乡村共建共享。
创新机制保成色。探索以零工的方式把工程的建设以及后期的养护管理按属地交由各村负责,村里的角色由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作为者,极大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丰富节日游、夜间游、研学游等旅游业态,组织开展骑行、垂钓、美食节、摄影和短视频大赛等丰富活动,持续保持片区旅游热度和人流量。积极争取上级农业、第一书记、扶贫、交通、水利等部门资金的基础上,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有力保障了片区建设顺利推进。
来源:沂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