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锦之。
这是锦之的第112篇原创文章。
无聊地去镇上走走,31岁的我感觉有些格格不入。
身上穿的白t恤也特别扎眼,可能是新买的原因。镇上的人穿的衣服都是灰不溜秋的,大概是耐脏吧。
是衣服把人和人区分开来了吗?好像也不是。但是确实在乡镇,很少看到穿着白色衣服的人。
也许镇上的人已经习惯了每天见到的人,看到不熟悉的面孔,总会忍不住盯几秒,心里想着,这是哪个家里的人,怎么不认识。
镇上的圈子,更像是一个熟人社会。
镇上的人已经很少了,有一堆人在树荫底下下象棋,理发店里坐着两个人,还有的人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房子还在,但只是零星地有人居住。
镇上的人都是靠什么养活自己呢?我总是在想。那些没有开店的人都在做什么,还是只是刚好住在附近。
如果做生意不挣钱呢?特别像现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只剩下些老人。这样下去,会不会越来越没办法做生意了呢?
以前的我总想着,要是能在镇上住就好了。
我是在镇上读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寄宿学校。所以我从小就习惯了寄宿生活,但习惯不代表喜欢,而是没有选择。
稍微小些的时候,我在一个亲戚家住。
亲戚家是做修理生意的,所以总能看到各种电器摆在家里。但其实亲戚家住的地方也很小,在现在看来的话。
门面后面就是住的地方,空间特别狭小。但对于当时来说,已经很好了,因为和我同龄的小伙伴都住在学校,才小学二年级。
可能是怕麻烦吧,我记得住了半年就没有住了,又回去村里读了半年。
那时候我就很羡慕在镇上住的姐姐,她每天都可以回家,可以见到父母。而我每次放学要走好远才能回家,父母在不在身边,多么希望我在镇上也有一个家。
可能那时候还小,加上身边的人都是一样,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走读,所以还没有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其实在心里,还是会希望爸爸妈妈在身边,每天放学回家都可以看到爸爸妈妈。
这是长大后才意识到的,也可能已经习惯了没有爸爸妈妈在身边的生活。
但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固定的家,在那个固定的地方,父母有的会住在家里,在附近工作,而有的父母没办法在家里工作。
上学却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阶段,特别是本来家里就是村里的,好像也没办法在镇上也安一个家,再到县里、省会再安一个家。
大概就是地域限制吧。
我想过,要是父母住在镇上,难道要每天回村里去打理家里的那些东西吗?好像也不切实际。
如果什么都不用做,只是住在镇上,应该也是可以的。
但农村的老人没有退休金,没办法支撑在镇上的生活,除非能找到别的经济来源。老人消费低尚且如此,那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
在镇上,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的工作了。可能学校里会有年轻老师吧,但应该不多。
我想起,以前读初中的时候,好不容易来了一个大学生,校长特别开心地跟我们介绍。后来,这个大学生成了我们的英语老师。
但现在想起来,她来到我们那个镇上其实也是格格不入的。倒不是说人和人不一样,而是人和人生长的环境不一样。
只是我感觉,她在这里过得不开心,从最开始的满腔热血,然后都被消磨掉了。我听说,班上有很多女生都不喜欢她。
最后,她也没有留在这里。
人究竟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我关注过一个博主,毕业后就在深山住下了,一住就是十年,估计今年已经十一年了。
那时候,我真的觉得好佩服这样的人。
其实后面也出现过类似的博主,但都像是模仿,而不是真的喜欢山里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们在城市的樊笼里待得太久了。
仔细想来,只要能养活自己,好像在哪里都没有区别,只是我们要求得越来越多了,所以才过得痛苦。
当然,可能是因为没有孩子,等到有孩子了,又会想得不一样。即便是自己过得开心,但为了孩子的教育、医疗,可能又会放弃现在的生活。
谁都没办法去牺牲孩子的未来,没办法让孩子跟着自己过一样的生活,孩子应该有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因为父母的限制而放弃了原来本应该有的选择。
到最后,好像都变成了身不由己。
但是,如果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乡镇,随着父母那一代人的老去,以后乡镇可能真的没什么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