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导致日照时间缩短、气温下降。这种自然现象不仅影响了我们周围的环境,也悄悄影响着我们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人体内部有一个被称为“生物钟”的内在计时系统,它调节着我们的睡眠-觉醒周期。生物钟对光线特别敏感,尤其是早晨的自然光。但在冬季,这种变化让“生物钟”混乱。褪黑素的分泌随着夜晚的延长而增加,仿佛在耳边低语:“天还黑着呢,再睡会儿吧!”这让人难以抗拒,导致赖床。除了光线,温度也是影响睡眠的重要因素。冬季气温下降,尤其我国南方地区没有供暖系统,屋内温度低会影响睡眠,尤其会影响入睡过程。
另外,为了保持温度,我们通常会关闭门窗,减少通风,这会导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经过一夜的呼吸和新陈代谢,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增加,可能出现轻微的缺氧,让人感到疲倦,难以清醒。
冬季阳光稀少,光线昏暗,这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特别是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在情绪调节和精力维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水平的下降容易导致抑郁和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往往伴随着懒散和嗜睡的症状。
光照减少之后,有的人会有一些情绪波动,比如感觉自己没有阳光灿烂的时候那么高兴。据统计,在北欧的一些国家,每当到了冬季,白昼时间较短,夜间时间较长,抑郁的人就会增多。当地医生把这种病命名为季节性情感障碍(SAD)。此外,冬天的户外环境显得光秃秃、冷清清,人们减少了社交活动,大多选择宅在家里。室内的安静和温暖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平静,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和精神,变得懒洋洋。在这样的氛围中,时间仿佛也变得缓慢,让人更愿意选择休息和睡眠。
光线疗法:使用模拟自然光的灯具,尤其是在早晨,可以帮助调整生物钟,减少起床困难。保持温暖:确保卧室温暖舒适,可以帮助减少早晨的困倦感。规律作息: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规律的睡眠和起床时间,有助于维持生物钟的稳定。适量运动:适量的户外运动可以帮助提高体温,增加日照暴露,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健康饮食:避免高糖和高脂肪食物,它们可能会导致能量水平的快速下降,影响早晨的清醒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240019文章来源:中国气象微信公众号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于中国气象微信公众号,非商业用途,仅用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