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仁,有座古寨叫楼上!

政务   2024-09-19 08:31   贵州  


楼上村位于石阡县国荣乡廖贤河畔,是石阡县域规划中重点保护利用的传统村落,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国保省保集中连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示范点”“贵州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集聚区”等殊荣。


作为百年历史古村落,这里保存着梓潼宫、明代马桑木民居建筑、戏楼书院等历史文物和人文景观,还有民间布绣、丝绣、木石雕刻等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花一天时间徜徉石阡楼上村,你能在古寨清晨坐听鸟鸣鸠唱,看远方青山和蓝天逐渐勾连;伴着袅袅炊烟,走进农家细品美味佳肴;夜晚檐灯下,村庄与你静默相守,只需放空灵魂便可拂去一身铅华。


  百年古寨的厚重人文  


鹭鸟翩飞,屋舍俨然。登高俯瞰楼上村,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尽收眼底。整个村寨背山临水,布局精谨,山、水、林、田、寨等元素,在这里形成独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形式与聚落文化。

“楼上村是典型的汉族移民村寨。”该村村主任周来运告诉记者,明弘治六年(1493年),一支源自江西的汉族周氏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历史移民潮中辗转入黔,最终定居于此繁衍生息。

周来运介绍,不同于侗村苗寨的建筑风格,楼上村民居大多为川斗式木结构的四合院、三合院式青瓦房。院中正房,明间均为六合门,次间为隔扇窗,多精雕人物、鸟兽、虫鱼花卉等独具特色。


这里的建筑群由传统民居、梓潼宫、城隍庙、周氏宗祠、戏楼、书院等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遗存组成。寨内古巷由青石铺就,屋舍门窗雕刻着精美的梅花、蝴蝶、喜鹊等吉祥图案。

“传统民居均以‘歪门斜道’著称,永远歪着开的‘八字’龙门,皆不正对堂屋,而是对厢房,青石板古巷斜着走。”周来运说,相传在以前,歪门四合院是大户人家财不外露的表现。

据周氏族谱记载:楼上六世祖周易,满腹经纶,知晓天文地理,崇尚教育,乐善好施,深受人们尊敬。四个儿子四个孙子和一名女婿皆考取秀才。“九子十秀才”当时传为佳话。


500多年来,楼上村周氏家族十分重视“耕读传家”理念,周氏宗族自四世周国桢立训“不愿儿孙去做官,唯愿子孙个个贤”,抑制子孙对功名的欲望,同时却又强化子孙教育。

六世周易则告诫子孙“耕者读之本,勿贪外财,忘乎财之所自有;休贪便利,以损种利之深根,天道四季不息,功亦与为不息。”将周氏家族的“自给自足”耕读文化深刻诠释。

进入新时代,楼上村将古寨核心区规划成生态博物馆,成立石阡县楼上数字乡村创意产业园,利用互联网技术,并通过新媒体公众号持续开展内容营销,进一步提升楼上乡村旅游知名度。


还依托古寨历史底蕴与品牌,开办村级集体经济餐饮美食工坊,创建石阡楼上夜郎文创馆、刺绣馆,开发以楼上古寨为载体的簸箕画、石头画、原木画等传统文化创意产品300余种。

2021年12月18日,石阡县楼上生态博物馆、楼上数字乡村创意产业园正式启动运行。如今已培育仡佬印染、古法制陶、刺绣等手工作坊,共同研制楼上传统文化创意产品120余种,成功注册“楼上古寨”商标。


  世代传承的“古法手艺”  


工坊的火炉里呲呲冒着火花,一块顽铁被烧得通红。周明迅速取出后,右手握小锤,左手握铁钳不知疲倦地敲打着,历经无数次锻打淬火后,农具的形状逐渐显现出来。

楼上古寨及周边村子和贵州大多数传统村落一样,里面都住着一些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过去,他们常常利用农闲时节,到周边走村串户招徕生意,挣钱补贴家用。

生于1964年的铁匠周明便是其中之一。“从记事起,家族便经营着铁匠铺。”1981年,他跟随父亲学习传统打铁手艺。在其教导下,从最简单的拉风箱、敲大锤,后来渐渐掌握各类农具制作。


“工坊生产过犁、耙、锄等农具,也有菜刀、锅铲、刨刀等生活用品。”回想曾经的光辉,周明脸上难掩成就感。他说,这个手艺以前很吃香,十里八村的铁器都在这里定制。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传统工艺始终比不上现代批量生产来的便捷。问起技艺传承时,周明久久不语,只把烧红的铁块浸入水中,任由蒸汽氤氲布满整个工坊。

木匠周正禄也是当地有名的“手艺人”,虽已年过七旬,手艺却不减当年。“不管圆的扁的,只要是木桶我都还能制作。”他说,虽然现在用的人少,但也还会坚持练手,当作工艺品卖出去。


没人知道,这个不识字的老人是如何熟练地掌握了这门技艺,但人总是会在生活中显露一些天赋,恰如周正禄无师自通的算术能力。

圆形木制品并非一般木工能制作,难度在于圆周率及弧度的计算,还要加上精密的操作,才能箍得牢,不漏水。1965年,在老丈人的引导下,周正禄接触圆桶制作这门手艺。

他的作坊里没有一件现代化器具,使用的全是斧、锯、刨、凿、刀、钻等传统工具,林林总总共有几十种。其中,不少工具已跟了他几十年,把手处泛着油光,仿佛是被岁月滋润一般。



“我这门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呢。”周正禄从艺将近五十年之久,教有学员1人,徒弟如今已能熟练地制作圆桶用以销售,在高塘、甘溪、枇杷等周边地方小有名气。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镌刻着历史印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保护和传承其可让岁月重燃时光焕新。楼上村不仅有木匠、铁匠,还有手握“秘籍”的福事先生,他们都在坚持用自己的方法,让传统技艺熠熠生辉。

 逐梦时代的“斜杠守村人” 


“说楼上,游楼上,小朱带您看楼上……”2021年5月,26岁的朱碧霞从石阡县国荣乡文广站负责人变为楼上古寨“守村人”。

把办公室从乡里搬到古寨景区,朱碧霞当时的工作让人有些羡慕和不解。但在她看来,要当好一名合格的“守村人”其实并不简单。

“乡里注册抖音账号,文广站负责拍摄运营。”朱碧霞告诉记者,她在楼上古寨时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短视频推广寨子的人文和风景。


青山绿水、古韵建筑、梯田稻作。打开抖音平台搜索“楼上千年古寨”,便可通过朱碧霞诗意般的解说,“云上”沉浸式欣赏楼上古寨的风土人情。

朱碧霞介绍,除了官方抖音号,古寨以前还有“乡间敏敏”和“楼上@味道”两个自媒体账户,把这里的农人生活和乡愁底蕴分享给大众。

清风拂古寨,树叶沙沙响。青山绿水间,石板巷道折叠错综,幽深神秘。游客穿行在古朴小巷,享受田园慢生活,戏楼广场周围,村民的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我们每年的收入大概能达10万元。”村民李喜芬开心地说,通过政府部门和抖音平台的积极推广,景区知名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游客来了小卖部的生意也好了不少。

这几年,石阡县依托楼上生态博物馆国家和省、市示范试点项目,聚合多渠道帮扶资源,建设数字乡村创意产业园,培育数字经济,着力打造“新乡村、新业态、新村民”,为乡村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国荣乡则依托楼上古寨独有的人文特色,推出“乡居慢村”旅游线路,打造“村民宜居、游客乐游”的综合性旅游体验景区,做优做强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村里通过“文创设计、手工艺品、仡佬印染、古法制陶、传统小吃、古酒酿造”六大手工作坊,培育扶持一批“理念新、素质高、懂技术、会经营、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农村队伍,带动着乡村经济发展。


同时,还帮助群众申报非遗传承人、乡村工匠等称号,将捡瓦、竹编、雕花、打铁、说福事等各种传统文化赋予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在鼓励、促进非遗传承工作的同时,提高群众自身参与感、荣誉感。

朱碧霞介绍,2023年以来,楼上村通过提供研学、旅行、夏令营等活动场地和食宿的形式,已累计接待各种活动的游客达3000余人次,综合收入接近45万元,为乡村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作       者:田   勇

编       辑:唐仁超

二       审:韩   康

值班编委:肖   霞

    班:郝从健



微铜仁
传递好声音 讲述好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