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花好月圆,事事圆满

时事   2025-02-12 10:40   甘肃  

图片


俗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

过完元宵才算给春节画上句号。

正月十五是中国人的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

作为农历的第一个满月,

寄托着人们新一年的美好期待。

图片

莹莹之火,皓月之光,

上元良宵夜,

以团圆和祈福收年。

图片
图片


元宵节由来

图片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刘恒登基。他大赦天下,以后每到元月十五,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一系列活动。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图片


元宵节习俗

图片


01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它的做法成分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图片


02


闹花灯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花灯的造型很多,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


图片


03


耍龙灯

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


图片


04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元宵节诗词




《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思越人/朝天子》

【宋】贺铸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人归。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

香苒苒,梦依依。天涯寒尽减春衣。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一雁飞。











《人月圆令/人月园》

【宋】李持正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图片


汤圆vs元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元宵节祝福


正月十五欢庆多,

合家团圆温馨多,

心情愉快好事多,

身体健康幸福多,

财源滚滚钞票多,

年年如意吉祥多,

祝愿大家:

好事连连,好梦圆圆!

元宵节快乐!


图片




图片

一审:黄   涛
二审:许凤凤

三审:吕宜轩

图片

图片

白银区新闻
发布白银区新闻等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