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篇文章的作者是辽宁日报各地派驻记者站站长。1954年辽宁日报创刊伊始,就在当时的鞍山、抚顺、本溪、旅大、锦州、安东、阜新等地设记者站,渐至全省14个市都有派驻记者。14座城市,不仅是派驻记者的报道对象,亦是他们的生活之所。正如辽宁日报沈阳记者站站长张艾阳在《如此》系列中所写:“亲历着城市的岁序更迭,见证着她的跌宕起伏,记录着她的百转千回,热爱着她的璀璨旖旎。”作者在生活之所体味城市,又以新闻人的视角去思考,去超越生活中的感受。
张艾阳 (辽宁日报沈阳记者站站长):
和诗连在一起的似乎总是远方。而我更想说,其实,我们一直相伴的这座城市才更诗情更诗意更诗篇。褪去城市的繁华,勾勒坚韧的底色,以大地为纸,以岁月为笔,以热爱为墨,那么,远方就在脚下。它的每一刻,都可以珍藏在回忆里;它的每一天,都能够续写在传奇中。《如此沈阳》,一次历程见证一段岁月,一次追寻成就一份超越。虽然辛苦,却甘之如饴。
辽宁日报记者张艾阳(左)在沈阳地铁1号线东延线施工现场采访。记者 金晓玲 摄
侯国政 (辽宁日报大连记者站站长):
写作《如此大连》时,闻着刚泡好的茶,告别喧嚣和杂念,完全沉浸下来,虔诚地与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向外推介大连,说其易也易,说其难也难,“易”在它是自己的家乡,知之深,爱之切;“难”在书不成字,纸短情长,每个人心上都住着一个不同模样的自己的家乡。经过一再梳理后,我写出了我心目中的大连,它是一座有“面”更有“里”,有风度更有厚度,有颜值更有实力的城市。如此大连,哪能不爱。
辽宁日报记者侯国政在大连长兴岛经济区西中岛石化园区采访。记者 范佳德 摄
关雪(辽宁日报鞍山记者站站长):
《如此鞍山》发布之后,读者的留言让我深深感动。感受到了来自家乡人对这座“坚韧如钢 温润如玉”城市的由衷喜爱和自豪,意外的是,很多生活在外地的朋友也对我的家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美好的预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更加坚定了从业的信心和使命感。
辽宁日报记者关雪(右)在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控制室内采访。记者 崔治 摄
姜义双 (辽宁日报抚顺记者站站长):
抚顺是雷锋之城,也是一座温暖的城市。写《如此抚顺》,更深一步了解到雷锋精神对于抚顺这座城、对抚顺人的深远影响。60多年来,雷锋精神在抚顺代代传承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与之对应的是抚顺的奉献精神,为辽宁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供应和大批人才输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传承雷锋精神的抚顺人是幸福的,能在抚顺工作是幸运的,我愿积极融入其中,尽微薄之力,讲好抚顺故事。
辽宁日报记者姜义双(右)在采访大棚葡萄种植户。
王铁军(辽宁日报本溪记者站站长):
这篇《如此本溪》不仅是对我驻站经历的记录,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在这段“对话”震撼刷屏的那个瞬间,我更加明白,无论身处哪一个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都值得我用心去感受去书写,因为那里隐藏着生命的真谛和无尽的可能。
辽宁日报记者王铁军(左)在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了解汽车用冷轧钢卷生产情况。
黄宝锋(辽宁日报丹东记者站站长):
丹东,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座城市里度过了20多年的时光。很长的时间里,我不曾想过以新闻散文的方式提笔写下丹东。正是这一篇《如此丹东》,让我在一次次的梳理、提炼中看到了不一样的丹东,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喜悦和体悟。重新出发,从“心”出发,与工作生活的城市一起生长,是最具意义和幸福感的,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最大感悟。
辽宁日报记者黄宝锋(左)在辽宁五龙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访。
张继锋(辽宁日报锦州记者站站长):
每个锦州人都有一个“心中故乡”,每个外地人都有一个“印象锦州”, “心中故乡”需要呈现“这才是锦州”,“印象锦州”需要呈现“这代表锦州”,大量的采访围绕这一主线进行选材和取舍。站在百姓的微观视角品味锦州,立于全省的宏观视野扫描锦州,将“心中故乡”和“印象锦州”娓娓道出。
辽宁日报记者张继锋(右)在锦州大业炭素制品有限公司了解项目进展情况。
侯悦林(辽宁日报营口记者站站长):
作为一名到营口工作不足一年的“新营口人”,为这座底蕴深厚、活力满满的城市画像,无疑是困难的。斟酌再三,以水为主线,展现营口之美、营口之变、营口之盛。于我而言,《如此营口》是一个良好开端,唯有进一步地观察、倾听、记录、感悟,才能获得与这座城市更深的情感链接,才能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
辽宁日报记者侯悦林(左二)在营口鲅鱼圈海事处采访。
李越(辽宁日报阜新记者站站长):
作为“后到”阜新的一员,我用跳出来的视角,深度剖析“厚道”这一阜新的城市基因,触摸阜新的发展脉动,感受阜新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希望以此稿,助阜新扩大影响力,扩容朋友圈,绘就高质量发展蓝图。
辽宁日报记者李越(右)在阜新市海州区韩家店镇民主村采访种植结构调整。记者 张铭哲 摄
刘家伟(辽宁日报辽阳记者站站长):
怀揣着对辽阳这座城市无限的热爱,写下这篇《如此辽阳》。稿件刊发后,收获了众多积极的反馈,这些反馈让我深感欣慰,也感悟到热爱赋予作品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对古城的热爱才让文章的情感更加真挚,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激发了更多人对这座城市热爱的共鸣。
辽宁日报记者刘家伟(右)采访辽阳平胡楼保护性建设项目。记者 严佩鑫 摄
李波(辽宁日报铁岭记者站站长):
这次重新审视铁岭,我意外地找到了自己快速成长的力量源泉。旁听一次会议就像读了几页书,完成一次采访如同行了几里路,在形成稿件时,读书和远行还有了交集。三年多的时间,我就这样不断汲取成长的养分。《如此铁岭》刊发后,铁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丁丹在转发时写道:只有深度的理解才有深厚的情感。看到这行字,我知道我已经在铁岭深深地扎下了根。
辽宁日报记者李波在昌图县亮中桥镇东兴村采访。
王海涛(辽宁日报朝阳记者站站长):
朝阳市,是我的故乡,也是我工作之地。朝阳市,何以朝阳?朝阳生态之变,朝阳发展之变,朝阳的文化和朝阳的名人最终成为写作的主线。文章刊发,朋友、同学、同行以及昔日的一些采访对象纷纷与我交流,他们告诉我,《如此朝阳》用最朴实的文字,告诉给读者一个真实的朝阳。我想,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辽宁日报记者王海涛在朝阳北票市红村天鹅湾采访。
王刚(辽宁日报盘锦记者站站长):
2022年的夏至,初来盘锦工作。迎接我的盘锦市委宣传部同志开门见山:“盘锦很好,在这儿安家吧。”语气中透着胸无块垒的坦荡。那是我对盘锦热情、包容的第一印象。日久方知,这座缘油而建、因油而兴的城市早已埋下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拔节向上的青春力量、干事创业的壮志豪情。
辽宁日报记者王刚(中)在盘锦广厦艺术街采访。林相竹 摄
翟新群(辽宁日报葫芦岛记者站站长):
为什么要写辽西走廊?因为这是老祖宗留给葫芦岛的宝贵遗产。与河西走廊齐名的辽西走廊,自西向东串起碣石宫、东戴河、九门口、兴城、觉华岛、塔山等众多景区。这些景区,各有特色,但靠一己之力或几家联合,撬动全国游客还是力有不逮。那么,甘肃敦煌、张掖、嘉峪关等地联手打河西走廊牌的经验,就值得借鉴了。相信,辽西走廊,很快就将在全国叫响。
辽宁日报记者翟新群(中)在生产车间采访。葫芦岛锌厂提供
反响:千条留言包含浓浓深情
来源 | 辽宁日报·辽望客户端
责任编辑 | 王宁宁
编辑 | 张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