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关注:盘活“土地经”,寸土生寸金

文摘   2024-12-14 16:27   江苏  



12月13日

《新华日报》关注苏州相城

相城区黄桥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国家试点率先通过验收

盘活“土地经”,寸土生寸金




近日,相城区黄桥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国家试点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综合验收。作为全国首个获得自然资源部备案批复的国家试点,黄桥此番又率先通过验收,一时间成为关注的焦点。



所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俗来讲就是给辖区土地布局做一次全新的“排列组合”,让土地利用更加科学高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不同于白纸作画,黄桥街道是如何在已开发土地上“闪转腾挪”的?取得了哪些成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探访。



昔日“老板镇”迈出转型路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遭遇土地资源瓶颈成为国内尤其长三角地区的共性难题。



黄桥素有“渔乡”美誉,改革开放后,又因乡镇工业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老板镇”,一批五金配件、电镀加工等村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平均每17个人里就有1个老板,是“苏南模式”发展的典型代表。1987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黄桥考察时曾欣然题词“村办工业先锋,集体致富榜样”。


然而,步入新发展阶段,黄桥快速扩张带来的农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问题开始显现,以村为单位的传统乡镇工业模式难以为继,昔日“老板镇”的荣光不再。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从2019年开始,黄桥开始了破局探索,陆续推进低效用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并在苏州全市率先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首个入选自然资源部试点打下了基础。



“黄桥能够成为全国首个报部、首个通过省级审查和部级备案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并非偶然。”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冯宏庆说,除了前期先行先试积累的土地整治经验优势,黄桥本身具有江南水乡生态肌理,又地处苏州高新区、相城区、姑苏区三大板块交界,资源禀赋和绝佳区位决定了这里是一块天然的试验田。


天时地利人和兼具,黄桥果断抢抓机遇,高站位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新蓝图。根据试点方案,黄桥摒弃了以往土地整治项目内容单一的方式,在苏州全市首次以全域范围2308.2583公顷为实施单元,全力推进包括“山水林田湖草”在内的全要素综合整治,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新格局。


据介绍,该方案总投资约76亿元,在为期三年的时间里统筹开展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保护4类工程21个子项目,着力破解土地开发强度大、耕地碎片化、产业用地低效、生态格局不成体系等问题,通过对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区域实施综合治理,化零为整实现各类用地集中连片,推动实现“现代精致新城区,美好生态金黄桥”的发展愿景。



因地制宜打造“三生空间”


有了规划图和任务书,黄桥上下铆足一股劲迅速行动起来,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合理安排全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走进张庄村,一条由废弃建筑材料铺成的村道向前蔓延,两侧行道树枝繁叶茂、农田平整方正,眼前开阔的现代田园景象,让人很难与原先拥挤的村庄联系起来。


“张庄村这条路往东,以前都是密密麻麻的厂房、居民区,现在清清爽爽做成了高标准农田。”黄桥街道农建办副主任、规划管理岗主办陆郦婷告诉记者,占地约840亩的张庄村整体提升项目,是黄桥街道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头戏,通过实施“退二进三”,街道腾退了黄蠡路南侧原工业集中区,盘活土地约300亩,实现生活区集中连片;又通过实施“退二还一”,将黄蠡路北侧区域原工业用地空间腾挪至产业集聚区内,腾出工业用地约240亩,规划为农林用地和绿地;而原先400多户农户整村搬迁、异地安置,腾出土地约300亩,同样规划为农林用地和绿地,并通过后续的土地平田整理和土壤培肥工程,实现耕地集聚连片。


以张庄村为样本,黄桥逐渐摸索出“盘二优二、退二进三、退二还一”3类更新模式,逐步对辖区内420亩规划为工业用地的地块实施“盘二优二”,拆除或原地改造原有厂房建筑,实现工业建筑的更新换代;对1700亩规划为三产用地的地块实施“退二进三”,实现功能更新,完善城市生活配套;对2214亩规划为农林用地的地块实施“退二还一”,进行拆迁复垦。


黄桥同样深知,土地综合整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统筹各方力量,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共建”的良性互动模式。



在生田村,有一支家喻户晓的队伍——“老张回收队”。在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村委委员张晓盛带领着志愿者活跃在村里各处,用略高于市场价的回收价格,定期上门为村民回收废旧物品并顺手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巧妙化解乱堆乱放问题,引导村民共同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为了让存量企业积极树立转型意识,黄桥出台《黄桥街道工业区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纳入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设立红、黄牌制度,实施“黄牌降级、红牌出局”,将评价结果与企业新建、扩建项目和享受各级财政资金扶持、奖励、补助的资格,以及主要负责人的各类评先评优等全方位结合起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黄土桥”蝶变“金黄桥”


黄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了什么?一组直观的数据可窥其新貌——耕地斑块数从285块减少到94块,新增耕地1150亩,集中连片度大大提高;6300亩分散布局的工业用地整合缩减至3600亩,载体空间由287万平方米逐步增加至640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亩均税收由12.8万元提升至100万元;整治“散乱污”企业近2000家,新建污水管网12公里,整治河道12.56公里,建成步道10.7公里,原分布零散、不成体系的林地、草地、河流水系、湿地等逐步贯通,蓝绿交织的城乡生态网络格局已然形成。



“历经三年的试点工作,黄桥呈现出空间效益明显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四个明显’喜人变化。”黄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婧祎表示,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黄土桥”实现了“金黄桥”的蝶变。


行走在黄桥,处处能够感受到土地综合整治后带来的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来到位于旺盛路以北、苏埭路以西的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其前身是“黄桥电镀园”,产业层次“低小散”。经过综合整治,整个园区腾笼换鸟,重点引进了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等创新型产业项目。



包括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在内,黄桥按照“产业集中、要素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规划建设了“1+7”产业承载区,即以打造黄桥智能产业国际研发社区为核心,重点建设黄桥总部经济科创园、黄桥未来工场、苏州智能制造服务产业园、黄桥智汇商务街区、复星(黄桥)数字经济产业园、三角咀工业创意园、相城(黄桥)生物制造产业园7大载体空间,平均容积率从过去的0.7提升至2.5以上。


产业焕新,城市面貌也在不断刷新。骑行在西塘河沿线,宛若置身绿色走廊,南北两侧的虎丘湿地、荷塘月色湿地遥相呼应。在生态空间更新过程中,黄桥深刻把握当地天然肌理和历史文脉,畅通境内水系,构筑起一个围绕东部城镇集中建设区的C形生态保育区,总体呈现“以产业研发片区为中心,南北湿地、西园东城”的空间布局。


土地整治“一子落”,带动城乡融合“满盘活”。黄桥的实践证明,土地面积虽然有限,但发展空间可以无限,有理由相信,顺利通过试点验收的黄桥不会停下土地综合整治的脚步,这片热土势必将书写更多可能。


资料来源:今日相城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荷香黄桥
分享苏州市相城区黄桥街道各类资讯,共同绘就黄桥美好愿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