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民生协商会发言摘编

文化   2024-11-01 17:28   浙江  

  今天下午,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会,围绕以文化艺术之美赋能乡村振兴协商议政,部分政协委员、界别群众代表在主会场和宁波市、舟山市、丽水市政协分会场发言。一起来听他们的好声音——



主会场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吕建楚作重点发言: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以文化艺术之美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努力做好“塑形”“铸魂”“提神”“增值”文章,但仍存在人才内生机制缺乏、投入不足、村民积极性有待提高、“短平快”“同质化”等问题,为此建议:


  进一步摸清家底规划先行。省市县开展制定“十五五”文化艺术之美赋能乡村振兴的专项规划,并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十五五”规划、文化强省以及共同富裕示范区规划进一步结合衔接。打造省市县“三级”联动协同推进平台,构建文化艺术赋美助力乡村振兴一体化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部署、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市场、传统和现代等辩证关系,努力使文化艺术之美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文化特派员队伍,注重引育有专业特长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挖掘培育乡村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培养乡村文化内生力量,深化实施“艺术家驻村”“艺术村长”等模式,支持文艺人才创新创业。发挥高校文化、艺术、设计类专业师生力量作用,鼓励音乐艺术院校、美术工艺院校等艺术类院校在乡村设立工作站、实践基地等,构建“村校”结对艺术帮扶的长效机制。引育农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CEO等乡村经营人才,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做好把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文章。


  进一步打好资金组合拳。村集体经济安排资金用于文化艺术建设领域,把提高文化建设水平作为本村未来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省级财政以及市县镇各级财政列入预算,设立省级乡村文化振兴专项资金,用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种质资源保护、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特色村建设、乡村文化人才培养等项目支持。优化乡村文化产业营商环境,鼓励社会各界捐赠资金设立文化公益基金。


  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构建目标体系,总目标要与共同富裕先行示范、文化强省、现代文明建设目标紧密结合;细化目标指标体系,做到可看、可感、可量化、可评价;把“文艺赋美”工程的实践探索与优秀成果融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与后续举措中,把助力乡村振兴的举措与人文乡村建设协同谋划推进。构建更科学的工作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全省“艺术乡建”已有组织体系作用,建立完善省市县乡各级推动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合力。构建有效政策体系,围绕文化艺术之美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在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方面进行倾斜,在财政、金融、保险政策上进行支持。构建合理评价和推广体系,制定分类评价办法,构建相对完善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宣传先进典型,推广好经验好模式。


葛继宏

省政协委员

  加强乡村艺术教育,建立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培养乡村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和文艺演出队伍,派遣师生团队帮助乡村提升艺术教育水平,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利用艺术高校的学术优势,参与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对乡村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升乡村美学价值,同时挖掘和保护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国际展示和推介,提升农业农村文旅资源价值。建立校地合作模式,开发演出、音乐、美术等项目,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下沉艺术资源,鼓励师生担任“艺术村长”,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文旅整合发展,结合数字新技术,展示乡村文艺助农的风采,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施丽君

省政协委员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保障乡村艺术团组建和规范发展,在经费保障、场地设备、人才培养、平台搭建、等级评定等方面研究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引导乡村文艺队伍入驻基层文化阵地开展常态化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艺术团建设。深入实施牵手项目,助力团队能力提升,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推动乡村艺术团与艺术培训机构公益大联盟的深度合作。优化数字服务赋能,推广温州“乡村文艺繁星计划”打卡系统,实现团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升基层团队活跃性,优化“繁星计划”数字平台运营模式,提升平台使用率,以数字手段为乡村艺术团管理方式精准化、团队建设规范化、团队活动主动化赋能。


徐燕峰

省政协委员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知晓度,将丽水6月5日“农业遗产保护日”上升为全省的“农遗日”,并在之江文化中心非遗馆常设“农业文化遗产主题展”,组织力量,深入挖掘,创作一批以农遗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强化协调机制,形成部门合力,将农遗保护传承利用作为“文艺赋美”重要内容,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开设农遗监测、评估和管理等相关专业,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专家队伍,形成农遗保护传承利用“大格局”。加大五大价值转化,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美丽经济”,深化农文旅融合,举办农遗系列节庆活动;开发“农遗良品”区域公共品牌,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农遗产品附加值;开展普及教育,将省内各级农遗遗产地列为中小学研学基地;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浙江农遗传播力、影响力。


徐娟

湖州市南浔区政协主席

  注重“古镇+场景”融合,善用艺术赋能体现差异化,激发艺术乡建“新动能”,比如依托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深入挖掘桑蚕丝绸文化,打造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举办渔文化节,实现“烟火气”与“文艺范”有机融合。注重“人才+品牌”创新,聚力文艺人才培养、文艺精品创作、文艺品牌提升等重点工作,积蓄艺术乡建“新力量”,比如培育古村落摄影文化,集成打造集平面商拍和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吸引更多青年入乡发展。注重“艺术+产业”赋能,立足特色发展和错位竞争,打造“艺术+产品设计”“艺术+乡村旅游”等文化业态、文化项目,实施艺术家驻村计划,打造艺术乡建“新标杆”。


钱义

省级文化特派员

  要深入挖掘文化特派员派出单位资源,统筹用好全省文化特派员“项目库”“专家库”,以“一个人,带动一个团,助力一个村”的方式,聚焦文化赋能,促进精神共富,推动乡村振兴。文化特派员要与农村指导员、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站长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建好用好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文化阵地,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做足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乡贤文化和礼仪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文章,真正传承好散落于民间、存活在百姓记忆中的文化资源。要对文化特派员给予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让更多优秀人才自愿下沉、尽心服务。健全完善定期交流制度,让文化特派员在思想碰撞中不断探索改进工作方法,在交流中不断提高工作质效,确保文化特派员在乡村文化振兴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戴郑娇

衢州市政协委员

  提高艺术乡建标准化试点的科学性,提炼优秀经验为制度成果,通过制作标准化的服务体系,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提高标准化试点的操作性,形成合力共建的有机整体,以部门合力集中精力打造更多优质的文艺品牌活动,加强文艺志愿服务,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到人民中去”,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发挥“文艺两新”生力军力量,以媒体融合平台改革为契机,打造24小时永不落幕的线上展厅。提高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推广度,打造乡村振兴的闪亮标识,在典型引路、经验推广、以点带面的基础上逐步推动“艺术乡建”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重视标准化试点的理论成果,通过举办会议活动等,让浙江探索向全国推广。


宁波市分会场

张益民

宁波市政协委员

  乡村振兴,应重点引育好四方面人才:“头雁”回翔,选优配强村委班子,选精配准驻村干部,选树典型激励先进,让优秀干部驰骋乡村振兴天地。“教授”回应,搭建“村校合作”平台,让专家学者融入艺术乡村共建,培育更多本土乡建艺术家,打造乡村实训基地,锻炼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匠人”回暖,重点挖掘匠人匠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让非遗匠艺走进寻常百姓家,形成一批特色艺术产品,推动工艺精品向综合性文化产品、消费品、实用品转变,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艺术溢价空间。“创客”回引,招引专业乡村运营团队,培养一批知村情、懂行情的本土乡村CEO,以市场化逻辑、资本化力量、专业化经营,激活乡村资源。


俞挺

宁波市政协委员

  深化融合层次,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融合规划,鼓励和支持乡村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产业,加强产业联动,形成协同效应,整合文化艺术与乡村产业资源,探索新融合发展模式,如“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加快价值变现,全面梳理乡村文化艺术资源,摸清家底,建立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推动文化艺术资源的创意转化,将传统文化艺术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艺术人才及专业经营团队建设。增强内生动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文化艺术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认识与理解,成立村民代表的文化产业融合小组,建立激励机制;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提高村民的文化和审美水平。


舟山市分会场

余王波

舟山市政协委员

  发挥好文艺工作者的引领作用,定期发布全省文艺工作专家库名单,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点单式服务,提升文艺服务乡村建设的匹配度。发挥好本土文艺人才的主体作用,要有计划地引导文艺工作者开展具有针对性、契合乡土实际的培训,引导村民将文化艺术与当地产业相融合,走出一条“文艺赋能”的共富新路子。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作用,大力支持保障乡村艺术馆、文化礼堂、非遗工坊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日常运营。希望浙江省文化会堂(浙江展览馆)免费向各设区市提供展厅,用于与艺术乡建相关的展览展示,以便交流借鉴、共促发展。


赵利军

舟山市普陀区政协委员

  希望相关部门提供智力支持,精准邀请大师级设计师参与标识性建筑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触及人的情感价值,并借名发力,给每座小岛注入新的能量。深耕生态与文化资源优势,构建未来小岛新赛道。推动“文化赋能”,将独特的海洋文化以新潮、时尚的形式呈现,包括渔俗场景构建、渔俗文化演绎等,让游客产生情感共鸣。推进“创意赋新”,策划推出艺术节+旅游、音乐歌会+旅游、创作驻留+旅游等年轻化新玩法。拓展“颜值经济”新赛道,融美学思维于伴手礼设计中,对海鲜产品、衍生文创品等进行包装品控,集聚消费新动能。


丽水市分会场

兰金美

省政协委员

  加强文化研究,让畲族文脉更“活”,探索建立畲族文化研究中心及分中心,保护畲族古迹,系统整理畲族古籍,持续推动畲族文化传承口述视频建档工作,构建完善畲族文史资料、文化基因数据库,留住畲族文化根脉。深化艺术传承,让畲族艺术突“显”,在重点民族乡(镇)建设畲族民间艺术转化中心,打造一批具有明显辨识度和复合功能的畲族“艺术乡建”特色村和典型案例。着力创新发展,让畲族文艺显“特”,实施畲族文化标识项目培育,积极开展“畲乡三月三”等畲族民俗活动,制定畲族文艺精品创作培育规划,推出一批畲族文艺精品力作。强化文旅发展,让畲族产业真“火”,通过“畲寨复兴”,在全省重点推动一批畲寨整体提升,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项目和文旅业态,推动形成全国畲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提升公共服务,让畲族群众共“乐”,力促“15分钟文化品质生活圈”、文艺赋美、文化走亲等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切实推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范庆伟

省政协委员

  唤醒沉睡资产,让历史文化村落“活”起来,形成“一村一图一表一库”历史文化村落资源底图,鼓励各地以强村公司或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探索打造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形成乡村建设项目库,促进闲置资源对外租赁、交易、合作开发。培育特色产业,让历史文化村落“富”起来,打造“一县一业一品一链”乡村特色产业培育链条,引入与村落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要素结合度高的新业态,搭建乡村建设主体与艺术院校合作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态融合,贯通产业链条。政策同向发力,让历史文化村落“兴”起来,继续引导高山远山人口搬迁转移,为乡村土地等要素流转腾出空间,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和团队,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乡村发展的“头雁”效应,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留住传统农业人口,建立多方参与、价值共创、利益共享的乡村运营机制。



来源:联谊报
制作:郭舒韵

浙江政协同心苑
政协浙江省委员会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