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一月,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发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风险增加。东莞疾控温馨提醒广大市民:应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谨防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登革热以及食物中毒的发生,及时增减衣物,防寒保暖。
特别关注
登革热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夏秋季高发,极少数发展成重症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的病例可导致死亡。假期出境旅游增多,疫情输入风险上升。
重点场所:
社区。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多见。二次感染患者,老人、孕妇或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易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预防措施:
☑ 用杀虫剂、蚊香、电蚊香液或电蚊拍灭成蚊;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幼蚊滋生地。
☑ 家里安装纱窗、纱门;睡觉时挂蚊帐;到户外活动时,要穿浅色的长袖长裤,裸露的皮肤要喷涂驱蚊剂,上午7~10时和下午4~7时是传播登革热白蚊伊蚊的活动高发期,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 前往非洲、中南美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返回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三红、三痛”症状,应当尽快到医院就诊检查,并告知医生外出史。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每年秋冬季高发,传染性强,极易在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传播。
重点场所:
托幼机构、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
重点人群:
幼托儿童、学生和工人。
预防措施:
☑ 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做好防护,加强食品、饮用水、环境卫生以及厨工等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厨工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 个人应加强卫生意识,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生冷食物;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新鲜、易消化的食品;注意饮水卫生,多喝开水,不喝生水。
流感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传染性强,极易人多密集的场所传播。
重点场所:
工厂、学校、托幼机构和其他集体单位。
重点人群:
工人、学生、幼托儿童、集体单位工作人员;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和有基础性疾病者。
预防措施:
三勤
☑ 勤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
☑ 居室要勤开窗,多通风,少去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 经常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主动
☑ 每年主动接种流感疫苗。
☑ 如果出现发烧、打喷嚏、咳嗽等流感样症状时,需要戴上口罩,及时主动就医,避免带病上学或上班。
☑ 主动做好个人和家庭成员尤其是小孩和老人的健康监测。
食源性疾病(米酵菌酸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中毒(钩吻、乌头)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1. 进入11月份,正值秋冬交换季节,气温持续徘徊在20~30℃之间,这种气温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又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最易繁殖,且加上广东人普遍有进食河粉、肠粉、粿条等淀粉制品以及泡发的银耳、木耳等食品的习惯,需警惕误食受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污染的食品而导致的米酵菌酸中毒的风险;
2. 秋冬季是进补的好时节,广东人素来有采用中药材泡酒或煲汤饮用习惯,而华南地区主要有毒植物有150余种,容易发生因误食和加工不当引起的有毒植物中毒,重点防范自制药膳和药酒引起的乌头、钩吻中毒。
重点场所:
家庭及小型餐饮单位。
预防措施:
☑ 餐饮服务经营者及单位食堂在购买银耳、木耳或河粉、肠粉、粿条等淀粉制品时,做好进货查验及索证索票工作,确保来源可溯。泡发木耳、银耳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不应食用,加工木耳和银耳,泡发时间不宜过长(1-2小时即可),此外,应将河粉、肠粉、粿条等淀粉制品低温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防止发生氧化酸败和霉变。
☑ 市民应加强食品安全意识。防止米酵菌酸中毒,要做到不购买无生产日期的河粉、肠粉、粿条等淀粉制品食用;食用木耳和银耳,泡发时间不宜过长(1-2小时即可),现吃现泡,避免剩余,发现受潮变质的不应食用。防止钩吻中毒,应做到不在野外随意采摘和食用未知的植物;钩吻容易混在其他草药中,特别注意不要随意饮用不明来源的汤药或凉茶。防止乌头中毒,要做到不用附子、川乌与草乌等有毒成分的中草药浸泡药酒,如有养生保健需要自泡药酒的,请在中医师、中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并到正规药店采购药物;不喝无标签标识、浸泡药材成分不清等来历不明的药酒等。
☑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严禁单位和个人制售以钩吻、乌头等有毒植物为原料的药膳和药酒;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钩吻、乌头中毒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钩吻和类似植物的鉴别、制备和进食药膳、药酒的专业人员指导,避免购买和食用来路不明的药膳、药酒。
重点关注
手足口病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手足口病下半年的高发期为9~11月,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5岁以下儿童多见,极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传播,极少数重症病例可导致死亡。
重点场所:
托幼机构。
重点人群:
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
预防措施:
☑ 勤洗手、勤晒衣被。
☑ 喝开水、吃熟食。
☑ 经常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奶瓶等用品。
☑ 家长可本着“知情、自费、自愿”的原则为6月龄~5岁的婴幼儿接种EV71疫苗(俗称“手足口病疫苗”)。
☑ 如果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需要隔离治疗到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才能回学校上课,防止传染给其他同学。
需要关注
百日咳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被感染后,患者会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病程一般持续2至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潜伏期通常为5至21天,平均7至14天。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内均有传染性。
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的现象。我市2023年百日咳发病人群以10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重点场所:
家庭、中小学校、社区、月子中心、儿童相关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主。
预防措施:
☑ 百日咳患者及时接受隔离治疗。隔离期为痉咳后21天。患者所在房间应及时通风消毒。患者接触物品应做好清洁和消毒。易感人群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 易感人群暴露后紧急预防。
(1)在共同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中,与百日咳病例(发病前1周至发病后3周)有接触史者,应进行自我健康监测21天,期间如无咳嗽、流涕、发热等不适症状,可正常学习与工作;避免与婴幼儿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近距离接触,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2)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人群,建议在暴露(即,接触传染源)后21天内在临床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预防或紧急接种疫苗预防。
由于我国尚无适用于6岁以上人群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该部分易感人群可根据暴露风险,通过适时佩戴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避免与疑似患者接触,减少密闭场所内活动频次等方式进行预防。
☑ 适龄儿童及时接种疫苗。目前我国针对百日咳使用的免疫规划疫苗是“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疫苗”。接种程序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若使用非免疫规划疫苗(如: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替代,则按相关疫苗说明书接种。
流行性腮腺炎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可引起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生痄腮”),病毒通过空气、飞沫、唾液传播。被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后,患者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流行性腮腺炎最大的危害在于可引发睾丸炎、乳腺炎、卵巢炎等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多为15岁以下年龄段儿童,该年龄段儿童多为学生,免疫空白人群的聚集有可能引起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性疫情。
重点场所:
家庭、学校、社区等人群密集场所。
重点人群:
既往未患该病或未接种相应疫苗的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
预防措施:
☑ 目前以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腮腺炎疫苗等方式为主要的预防措施。2020年6月1日起,国家实施2剂次麻腮风疫苗免疫策略,即对2019年10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儿童在8月龄和18月龄分别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
既往只接种1剂含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者,建议在4岁以后再接种1剂含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对于2004年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出生、<18周岁未完成2剂含麻疹成分疫苗、1剂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和1剂含风疹成分疫苗的人群,可免费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
☑出现腮腺肿大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隔离。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的病例应隔离至症状完全消退或发病后14天。对于接触过传染期流腮病人的易感者,应从最后接触之日起观察25天。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奈瑟菌可分为12个血清群,引起侵袭性疾病的脑膜炎奈瑟菌主要为A、B、C、W、Y、X六个血清群。
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10%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是脑膜炎奈瑟菌的无症状带菌者。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传播,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发病主要人群为儿童和青少年。
重点场所:
学校、家庭、社区等人群密集场所。
重点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危人群,尤以6月龄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
预防措施:
☑ 流脑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①我国的免疫规划疫苗(免费)中包括两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分别是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SV-A,在6月龄和9月龄各接种1剂次)和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SV-AC,在3岁和6岁各接种1剂次)。②适龄儿童亦可选择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自费)的脑膜炎球菌疫苗,主要包括以下3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PCV-AC)、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ACYW135)、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PCV-ACYW135)。
☑ 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和(或)有脑膜刺激征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隔离。密切接触者应该医学观察至少7天,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预防性服药、应急接种。
☑ 日常生活中,应加强环境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关注程度:
关注原因:
每年秋季是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
重点人群:
有哮喘、慢阻肺等基础疾病的病人。
预防措施:
☑ 避免诱发因素: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寒冷刺激,防止伤风感冒;避免烟尘、花粉刺激。
☑ 坚持适量体育锻炼:气温寒冷时应避免室外活动,可在室内锻炼。
☑ 心态平和,呼吸调整。
☑ 合理饮食,饮食调养,食药预防。
☑ 避免过度疲劳。
来源:东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