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净慧法师 开示
今天,我想跟各位谈谈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的前身是憨山大师,这一点可以从虚云老和尚自己的话里得到证实。老和尚在南华寺当住持时,晋院的那一天,要到各个堂口拈香礼拜。到了憨山祖师的像前,拈香礼拜的时候,老和尚说了这么四句话:“今德清古德清,今古相逢换了形。佛法兴衰听时节,入林入草不曾停。”憨山大师的法号是德清,虚云老和尚的法号也是德清。但是今古相逢不是一个色身,换了形状。古德清的肉身还在,今德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说“今古相逢换了形”。“佛法兴衰听时节”,当年憨山大师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充军。他以罪犯的身份去中兴南华寺,把六祖一支法脉承传了下来。虚云老和尚去中兴南华寺的时候,六祖三次托梦召他。当时广东省的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也再三邀请老和尚,一定要他老人家去南华寺。所以说佛法兴衰的时节因缘不同。佛法也是因缘法,它的兴衰也是由时节因缘来支配的。当然,人是众多因缘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入林入草不曾停”,生生世世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过去沩山祖师曾说过,百年之后,他要到山下做一头水牯牛去。我们今天的人听了会害怕,为何不去极乐世界,去做水牯牛干什么?但对禅宗的这些大德们来说,整个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度众生的过程,就好比一头牛,今天走到树林里去,明天又走到草地上去,不停地走着,只要哪儿有众生,哪儿有苦难,他们就到哪儿去。这就是菩萨精神。
老和尚这一辈子,从五十六岁以后就出世为人。所谓出世为人,就是说结束了禅学的生活,真正出来弘扬佛法,救度众生。老和尚每十年修一个道场。他最初修的道场是在云南。那时云南的汉传佛教很衰微。朝鸡足山的时候,他看到大迦叶尊者的那个道场已经衰败到了极点,于是就发心在那个地方修了一个庙,叫祝圣寺。直到现在,那里还有人继续住持、弘扬佛法。以后又在昆明修了一个云栖禅寺。再以后又回到鼓山,中兴鼓山道场。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一九三四年,老和尚来到广东南华寺,在广东住了二十年。一直到解放时,他还住在广东。
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他去香港打了一堂水陆。当时全国已经解放了一大半。当时有人考虑到老和尚的安危,就邀请他留在香港。老和尚说:“我有我的责任,我不必留在这个地方。”可见老和尚是一个愿力很大的人,他完全把个人的安危、得失置之于度外。后来有人就这个问题评论说:“虚云老和尚既然有神通,他为什么到了香港以后不留下来,一定要回去做什么?而回去以后又遇到了很多的挫折。”这种评论真是肤浅至极!佛教假设没有那些真正具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大德出来支撑的话,哪会有今天?所以从老和尚整个的人格来讲,他真正是一个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大丈夫。
1955年,116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带领僧众自建瓦窑、烧制砖瓦,重建真如寺
下面我想接着给各位讲讲虚云老和尚的禅风。要讲好这个题目,非常不容易。为什么呢?一是他老人家活动的时间跨度特别大,二是他老人家的禅风可以说是高深莫测。要了解虚云老和尚的禅风就必须对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虚云老和尚诞生于一八四零年,圆寂于一九五九年,与赵州齐年。他十九岁就出家了。他参学弘法的时间整整一百年。他所处的这一百多年,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一百年,也是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激烈变化的一百年。从世界来说,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从国内来说,他经历了真正的改朝换代,换了三四次。中国这一百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都经历了。再就佛教的发展而言,这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他可以说是处在历史浪尖上的人物。每逢变革的时刻,他想躲也躲不掉,想逃避也不可能。在佛教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必定要站出来,顶住浪尖,做中流砥柱,护持佛教。他老人家的禅风,是和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密不可分的。
在近、现代佛教史上,最著名的、也是对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所谓庙产兴学。因为那时的寺院都有一些田产,而且寺院的规模都比较大。当时有个叫做张之洞的人,在1888年提出来要拿庙产来兴学。这件事情当时一下子把整个佛教界惊呆了,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来应付这件事。因为张之洞当时也是清朝政府的一个大官。他提出这么一个意见来,那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而且他这个意见马上就得到了受过西洋文化熏陶的一群知识分子的响应。那时候的佛教还处于一种非常保守的状态,大家都不知所措。
当时日本的一些出家人也想趁这个机会来干预中国佛教,就说要帮助中国佛教界来兴办学校。当时日本也是欺负中国的列强之一。为了这件事,当时江浙几省的大丛林就联名向当时的中央政府请愿,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日本的僧人来我们这里办学,他们真正的目的并不是真想帮助我们办学,而是想推行日本的军国主义政策,以帮助他们的政府对中国实现侵略统治这样一个目标。当时日本人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清朝政府已经提出了庙产兴学,他们就说,与其叫政府去庙产兴学,还不如让我们来帮你兴学,这样就可以把政府提出庙产兴学的这样一个决定抵销掉。当时佛教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警惕到了日本人的野心。如果接受了,这不仅丧失了国权,也丧失了教权,绝对不能同意。
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江浙的几位法师就出来倡办所谓的佛学院。佛学院是在这样背景下创办出来的。当时最早创办的佛学院是扬州佛学堂,后来陆续就有像南京的祇园精舍、月霞法师的华严大学之类的佛教教育机构。当时这样做,一方面是要抵制日本的宗教渗透,另外一方面也是想借此抵销庙产兴学这样一个政令。
这一事件,当时几乎所有的大丛林都受到波及,长老大德也都惊惶失措,包括虚云老和尚在内。这一事件延续了几十年,直到抗战,庙产兴学才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有所缓和。当时大多数佛学院都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为了保护庙产,才创办的,一般说来影响不大。当然也有办得很成功的,像太虚大师办的那些佛学院。
为什么要讲这一段历史呢?因为这一段历史发生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当时佛教界面临如何迎接现实挑战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当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所谓的激进派,一种是所谓的保守派。激进派最初是以仁山法师为代表,以后才轮到太虚法师。保守派最初是以印光法师为代表,以后才有圆瑛法师这样一个保守派浪尖上的人物。
虚云老和尚在这样的一个挑战面前,似乎是倾向于保守,但跟激进派也有所妥协。他是择善而从。激进派对佛教有利的,我还是接受。他是以传统的东西为主,同时又接受了当时激进派的某些做法,比如说创办佛学院(他在鼓山、南华寺等地,都创办了佛学院),并且他还邀请了当时激进派里边最有名的大醒法师到鼓山去讲课。这是不可思议的,大醒法师是太虚法师底下四大弟子之一。
虚老是一个以保持传统为己任的一代宗师。在他住持的寺庙里,他还把明清以来佛教丛林里的一套规矩基本上保存下来了,包括寺院建筑布局、法物设施、宗教活动以及修持方法等等。如果当时的各大丛林都像激进派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的丛林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子。虚老的修行方式、生活方式、丛林的管理方式以及接引学人的方法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以来丛林的一些基本传统,这是他禅风的第一个特色。
他老人家走的地方很多,参学阅历也深,当时南北大丛林里的有名的大善知识,他无一不亲近过。像法忍禅师、大定禅师、月霞法师、冶开和尚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有修、有证的大善知识。有的是虚云老和尚的长辈,有的是虚云老和尚的同辈。虚老都亲近过他们,并从他们那里吸收了丛林里边的很多规矩以及接引学人的方式和方法,这就形成他禅风的第二个特点:兼容并蓄、灵活运用。
除此之外,虚老在禅风上也有他自己的特色。比如说禅宗开始从律寺分离出来以后,是以清规作为它活动的主要根据和原则。明清以来对此慢慢有了改变。到了虚老这儿,又恢复到以戒律为主、以清规为辅这样的一种体制,这就形成了老和尚禅风的第三个特点:既重视禅,也重视戒律。他的禅风就是禅戒结合、禅戒统一。
旧时的寺院要每半月诵戒布萨,每年要有告香和结夏安居的仪式。到了近现代,能像这样做的寺院已经不多了,但在老和尚所开创的几个丛林里,却仍保持了这种半月诵戒布萨、夏季结夏安居以及告香的活动。告香的活动现在已基本上没有了。告香是什么呢?就是自己到佛前去发露忏悔,以住持带头,全体僧众每年有这么一次活动。我自己也参加过一次,这个活动究竟如何做,现在我一点都没有印象了。
总之,这些都是有利于僧团建设的一些非常有力的措施,特别是像半月诵戒这种活动是很有价值的。跟随老和尚的时候,我亲自听过他诵戒。诵戒本来都是住持带头,虚老就亲自去参加。说起来很惭愧,这么多年来,由于种种工作上的原因,柏林禅寺诵戒主要是让年轻人自己去做,我自己很少亲自去主持过诵戒。应该说,这些规矩保证了虚云老和尚他所住持的僧团的清净。僧团清净会怎么样呢?就是能多出几个人才。所以僧团是不是有一套严肃的管理制度,有没有清规戒律做保证,是能否出人才的关键。
老和尚的禅风另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传统佛教中一切有利于摄受大众的那些活动他都有选择地把它们继承下来了,比如说,放焰口、打水陆,这些老和尚都会,虽然他不经常做但他都会。他一百多岁的时候,香港每年都要请他去打一堂水陆。有几年,他每年都带云门寺、南华寺的僧团去香港打水陆。那时打水陆不是像现在这个样子,现在有的寺院一年到头水陆不断,这就太辛苦了,而且把寺院的正常管理和修持活动都给打乱了。
在1948年,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部要接待美国的一个佛教徒。她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是一位居士,她向国民政府的外交部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到中国来学习禅宗。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部考虑来考虑去,决定请虚云老和尚出面来接待这位美国客人。虚云老和尚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且也接受了这位美国人的皈依。为这个美国居士的到来,虚老特别在南华寺为她举办了一个禅七。这位美国女居士就是在那个禅七里边得到了受用。因为她是有基础的,她在印度曾坐过很长的时间。这就在当时的佛教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在中美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也是一件很有影响的事情。像这样一种特殊的活动,虚老就用一种特殊方法来对待。再有一点,像禅七,虚老所在的寺院,每年冬天少则三个七,多则七个七。一般是三个七到五个七,也有打十个七的,但这样的时候不多,最多打七个七。
虚云老和尚亲自主持的禅七,我只参加过一次。以后他老人家离开了云门寺,到了云居山,在那里,他还是每年举行禅七。打禅七的时候,他每天晚上必须进堂讲开示,那时打七是非常认真的。云门、南华寺那些地方,班首比较多,而且班首年纪比较大,都是一些住寺院几十年的老人家,都是老和尚亲自培养出来的。他们在摄受大众方面,有威、有德,能够服众。所以老和尚即使不去,禅七照样非常如法。
以上是就他禅风的表现形式而言的。至于老和尚禅风的内容,主要是以看话禅为用功的主要方法,也就是所谓话头禅。老和尚让人参的主要话头是“念佛的是谁”。因为他是从“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得利益、入门的,并且是由这个话头而开悟的,他始终提参“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特别看重这个“谁”字。看“谁”字话头,关键在起疑情。起疑情不是去念这个“谁”字,而是要在这个“谁”字还没有举起来的时候,就要盯住它,所谓看话之头,不是看话之尾。就是在一念未生之前,看住这个地方。这种修行方法,虽然说比较难以把握,但是它确确实实是斩断妄想的最猛利的武器。你能够在一念之前用功,妄想又从哪里生起呢?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参看虚云老和尚的《参禅要旨》。这是他晚年在禅堂里的一个开示,这篇文章是关于他的禅法的最精要、最可靠的表述。
老和尚对于净土和密宗,都有他自己的一些看法,他主张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在自利的基础上,他还是提倡修净土法门。修净土法门的关键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所以净土和禅法是密切相联的。关于净土念佛,他提倡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要反闻闻自性。念佛不是字数念得越多越好,而是看你能不能反闻闻自性。念佛要用耳根,要把你念佛这一念,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停留在心思上,要用自性来闻,要闻到自性。
他老人家没有提出来他要求生西方,所以在1951年的“云门事件”当中,曾经入定一日一夜,那时他已经一百多岁了。他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到了兜率天上去了,回来的时候,他记得清清楚楚。出定以后他把这些事情作了一个回忆。他说他要往生兜率内院。他的志愿不在内院享受涅槃之乐,而是要实现他的诺言,“众生无尽愿无尽,苍生苦尽那时休”。众生没有苦了,那时就可以休息了。
| 文章来源:达缘讲堂
寺院位置
五台山大圣竹林寺原创内容
欢迎关注大圣竹林寺新浪微博:
dashengzhulinsi@sina.com
随喜分享 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