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4丨贵安新区城乡融合新画卷,美!

政务   2025-02-01 11:10   贵州  

龙宝大坝,科技新“稻”路让水稻亩产再创新高;掌克村“古茶二代”产量大幅提升;场边村宜居农房庭院提升改造试点项目全部建设完工……

2024年,贵安新区紧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目标,加快乡村全面振兴,奋力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一年来,新区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科技力量、地理条件,深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城乡融合共繁荣。数据显示,2024年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3.64亿元、增长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1.86万元、增长8%左右,增速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最高亩产达到909.25公斤!”2024年金秋时节,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千亩坝区水稻示范田,再一次交出优异成绩单。

“水稻大丰收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贵阳市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张斌表示,这一年龙宝大坝依托水稻病虫害监测物联网系统有效克服福寿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通过持续优化推广增加种植密度,增加钾肥使用量,调节氮肥使用次数的“两增一调”技术,提高亩均单产。

一年来,贵安新区坚持科技赋能农业产业,马场镇的香葱种植不断改良、“林卡辣椒”喜获丰收,高峰镇岩孔村的黄瓜种植技术更新、王家院村葡萄口感持续提升……

贵安新区党武街道掌克村拥有8.6万株300年以上的古茶树,是远近闻名的“古茶村”。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近年来掌克村不断推动“古茶二代”的种植。2024年,掌克村“古茶二代”茶树种植面积占全村茶树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全村仅卖茶青的年收入已能达到300万元至700万元。”掌克村党支部书记张兴国说,2024年,掌克村新的生产车间正式投用,古茶的产量和品质再次得以大幅提升,现在大家种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在新区引导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成为了各乡镇(街道)激活乡村动力的重要手段。

湖潮乡芦猫塘村精心打造了果蔬种植基地,2024年,200亩板栗薯喜获丰收,为当地农户带来了可观的收益;马场镇平阳村,利用大片松林种植了50亩赤松茸,2024年的丰收采摘,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来体验,为村集体、村民增收再次打开一条新路;湖潮乡磊庄村,猕猴桃生态果园里种植了15000棵猕猴桃树,2024年9月1日果园开园后仅6天时间销售额便超过10万元,成为当地的又一特色产业……

城乡一盘棋,统筹谋划,协同发展。2023年至2024年,贵安新区马场镇场边村、普贡村先后完成宜居农房庭院提升改造项目。漫步于村里,可看到独具特色的墙绘、砖瓦彰显民族风情,宽敞的沥青路、石板路延伸到家门口,一栋栋整洁的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庭院里的木质凉亭造型精美。“环境越来越好,心里美滋滋,日子也肯定会越过越红火。”看着自己的漂亮小院,村民张凤玉的幸福笑容盈满脸颊。

贵安新区农村“五治”“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示范建设让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农村居住和生活条件与城市接轨。“一圈两场三改”项目推动停车场、农贸市场提质扩容,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改造加快,15分钟便民生活圈逐步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在贵安新区落地生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城乡低保一体化持续推进,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

打破城乡“壁垒”,要素双向奔赴,贵安新区正不断塑造着统筹城乡发展新优势,展现出一幅幅城乡融合的新美景。

记者丨汤欣健/文 石照昌/图

编辑丨黄腾霄

编审丨王丹丹

审核丨刘文强

贵州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贵安新区领导重要政务活动信息;贵安新区重要会议信息;贵安新区负责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与贵州贵安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其他重要政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