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样本
行军途中遇见“老朋友”
文| 李中文、江鑫钰、雷 彬
南国海滨,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
连续行进了十几公里,行军队伍由刚开始的亢奋变得沉默。“加油!加油!”突然,一阵洪亮的声音传来。官兵们转头望向右边,发现另一支部队的战友正用力挥着手,为他们加油鼓劲。
脚步声,来自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某训练保障团的一支小分队。此刻,他们正在进行徒步行军训练;旁边不远处,是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驻扎在这里组织海训。
这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更是一场有趣的重逢——
从使命任务看,训练保障团官兵主要负责演训任务中的通信、勤务、环境构设等各类保障工作,他们是居于演兵场“幕后的人”;而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往往在演训一线跨山越海、奇袭突击,是真正的“制胜尖刀”。
一个保障单位,一个作战部队。以往,两支部队打交道的地方,大多是在演习时的导演部、会议室、机房等场所,双方商量训练流程、开展业务对接,各司其职完成好既定任务。
中士张金雨是该团负责通信保障的班长。这几年,随着部队实战化训练深入推进,基地承担的演训任务频次、规模以及参训部队的数量都大幅增加,张金雨曾多次与海军陆战队某旅官兵打交道。每次演习,他和战友们按照部队需求,坚守在线路后方,确保通信顺畅。前方战友冲锋陷阵的精彩画面,经他们的手实时传回导演部。张金雨坦言:“有时候,会感觉前方的战友才是‘主角’,我们都是‘配角’。”
这一次,张金雨感觉自己也是“主角”了:数日前,张金雨和战友们跨越上百公里,来到陌生地域开展野外综合训练。
这场徒步行军,官兵们从野外营地出发,相继穿过密林、河流,一路开展多项实战化训练。不承想,行至此处,竟然遇到了曾经羡慕的“老朋友”。
该团官兵的出现,让海军陆战队某旅的战友们同样感到惊喜:大家以往只能在演习时打个照面,此次却在荒郊野岭相遇,官兵们也许相互之间叫不出名字,却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
同时,他们也感到困惑:一个保障单位的官兵,为啥这么拼?
实际上,这两年来,该团在转型建设过程中掀起练兵备战热潮,他们突破专业限制、打破思维定式,不断强化官兵实战本领和综合能力,打造了一系列练兵品牌,涌现了一大批精武尖兵。从去年开始,他们在保障正常演训任务的同时,分批次抽调官兵奔赴陌生地域开展综合训练。至今,已经完成3批次野外驻训。
如今,这个训练保障团的职能、面貌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个过程,被张金雨这样形容——
“我们的目标就是,既要能坚守幕后做好保障,也要有足够的本事上战场。”
记者调查
一支保障部队的能力跃升
文| 蒋建凯、雷 彬
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某训练保障团“合力冲击”比武现场。刘秋红摄
当“主角”还是“配角”
看的不是岗位,是作为和能力
只要练出真本领
任何人都可以去出彩、当“主角”
官兵开展战术基础动作训练。刘秋红摄
练就的本领越多越硬越强
关键时刻才能应对越从容
去年底,该团作了一项统计:最近两年在基地组织的比武中,不少项目的奖牌被训练保障团官兵夺得。
在高兴的同时,团里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现在,基地承担的演训任务越来越多,如此大的压力下,还挤出时间搞练兵比武,会不会有些顾此失彼?”
“我们的主责主业就是保障演习,最重要的还是要把业务工作干好,其他军事技能就算练得再强,打仗也轮不到我们上。”
……
对此,曾团长没有讲太多理论,他给大家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
那年,一场超强台风正面袭击某岛礁。狂风暴雨中,数十艘渔船被吹翻,渔民落水,命悬一线。曾团长挑选了20多名水性好的官兵,跟着他跳进海里救人。巨浪中,官兵们连续奋战7个小时,救出百余名渔民。这件事,至今在渔民间广为流传。
曾团长说:“作为军人,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复杂情况,练就的本领越多越硬越强,关键时刻才能应对越从容。”
这句话,如今已在许多官兵的心里扎了根。
两年前,团里组织一场“合力冲击”比武,要求官兵10人一组,仅靠队员协力,全部登上4米高墙。官兵们顶着烈日,踩着队友的肩膀一遍遍训练攀爬技巧。每天洗澡时,许多人的衣服已经和血痕黏在一起。看着战友醒目的伤痕,有人表示不解:练这个项目有什么用?
后来,一场台风来袭,驻地遭遇特大暴雨,某血液中心突然断电,室内水位骤涨,请求部队官兵协助转移。闻讯后,该团迅速派出抗洪抢险应急分队。官兵们将低处物品搬运后,还有很多物资置于货架上方,怎么办?
他们本能地想到了那场“合力冲击”比武。几人以战友的肩膀为梯,快速完成剩余物资转移。后来,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对地方群众施以援手……
一场实兵对抗训练中,下士赖康带着通信设备随舰出海。本来,他的任务只是负责将数据传回导演部。然而,在某海域,任务编队意外受到干扰。了解情况后,赖康主动配合兄弟单位战友研判情况、梳理上报,“特情”得到有效处置。
像这样经历多了,大家形成一个共识:新时代的舞台足够大,只要自己肯钻研、有本事,就总有一天派上用场。
不久前,三级军士长张同君被上级评为“练兵备战先进个人”。这一消息,让全团官兵倍感振奋。
张同君的故事,也是从比武开始的。起初,营里组织专业比武,要求官兵独立编写教案并进行讲授,张同君广泛搜集资料,边学习边整合,最终完成了授课。
也正是那次比武,让张同君想要“干一件大事”: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整理分析演训任务数据资料,编写出一本完整的雷达干扰效果图册。这本图册一经推出,受到舰艇部队广泛关注,并被某院校作为教学材料……
许多人不敢相信,这本册子出自一位战士之手。张同君说:“我没上过大学,是部队这所学校让我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
直到现在,许多人才理解,为什么当初团党委力排众议,让官兵“自讨苦吃”。实际上,群众性练兵比武只是一种方式,它培塑的是军人的血性、胆魄、能力,以及永不止步的挑战之心。
既要能坚守幕后做好保障,也要有足够的本事上战场。正是这样的追求,让官兵们找到了自己更多的价值——
陈思颖没有被埋没,她在各项练兵比武活动中崭露头角,被基地评为“军体之星”。在组织的支持鼓励下,今年她成功考上军校,憧憬着未来有一天成为一名女舰长。
黄俊欣两次参加了团里组织的优秀教练员比武,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后来被正式任命为连长,并荣立三等功。
柯泰盛对比武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实用的训练方法。因组训能力突出,他被任命为班长。一年后,他所在班荣立集体三等功……
▽本文刊于11月14日《解放军报》05版
来源:解放军报
微信值班:刘璟然、杨 硕、夏琳婷
审核:孙伟帅、赵振学